下载此文档

编辑权力与文学翻译论文出版文学翻译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编辑权力与文学翻译论文出版文学翻译论文一、引言新时期以来,我国以《世界文学》《译林》《外国文艺》为代表的外国文学译入刊物,以《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译丛》(Renditions)、《当代台湾文学选译》(TheChinesePen)为主的民族文学译出刊物,均秉承其各自特色,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功不可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翻译期刊在文化传播中以各具特色的理念和风格建构出不同的文学图景,而编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在编辑与出版中展现其权力话语。除了沿袭一脉相承的编选传统,编者在借助“编者的话”、“编后记”等显性方式提供个人认同的背景和诠释时,还可通过隐性的方式将编选倾向和理念物化于栏目设置等环节。本文将主要以《译林》和《译丛》为例,探讨文学翻译期刊出版中编辑的权力话语方式。二、副文本:编者的话语平台拿到一部文学作品或一本期刊,读者通常会从其封面、标题、作者、译者、序、题记等副文本形式入手,形成对该作品或刊物的初步印象,从中探察作品主旨及其编选倾向,从而决定买与不买、读或不读。法国著名叙述学家、文论家热拉尔热奈特(te)在1978年发表的《隐迹稿本》一文中首次提出“副文本”这一概念,其中包括“标题、副标题、互联型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插图;请予刊登类插页、磁带、护封以及其他许多附属标志”[1]。这些要素因在著作出版中普遍存在而被视作理所当然,但仔细考察便会发现,从标题、封面、作者署名到序言、跋语无一不透射出社会、历史、时代背景的关怀、期刊的编选主旨以及编者的权力话语。首先,任何文学翻译期刊都应有整体的编选原则。面对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本国或外国文学作品,既要尽量全面展现文学传统,又要确保选本的典型性,因此,清晰的编选理念至关重要。大多数期刊都通过“发刊辞”“致读者”或“刊物简介”等方式将一以贯之的编选观呈现给读者。以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刊物《译林》为例,该刊主要译介各国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是可读性”[2],并据此筛选外国作家作品和中国学者所写文章。该刊多处都流露出编者扩大选材以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的意图和努力。如为了实现“可读性”的目标,“那些属于现代派作品当中晦涩难懂的,冗长的心理描写和平淡无奇的,还有完全商业化的”[3]都被排除在选材之外。因此,“发刊辞”“致读者”等副文本,作为编者的话语平台,首先可向读者呈现总体的办刊方向,以及编者所贯彻执行的选稿标准。其次,在呈现编选意图的同时,“编者的话”也在读者中发挥了“导读”功效,犹如读者踏入作品的一道门槛,直接影响并干预文本的解读。大多数读者都带着“前见”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如“内容提要”“本期导读”等副文本对作者风格、主人公形象、作品主题等的描述,都会令读者形成初略印象,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预设。如《译林》2010年第2期”编者的话”中对长篇小说《东非鸟类指南》的评价,“觉得只能用‘另类’来形容”,并指出“它似乎是一部爱情小说,但又更像一部博物学、鸟类学的著作”,但细读后“又好像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4]。其他如“值得一读”“重点推荐”等措辞亦频繁出现。因此,编者在介绍作品、作家时常进行主观评价,并试图做出概括提炼和定性判断,而读者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编者话语影响。又如2011年第3期“编者的话”在介绍所刊长篇译作时,首先就指出

编辑权力与文学翻译论文出版文学翻译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333265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