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出场背景孔繁帅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在现实基础上看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果,也是法国所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的反映,。在理论上是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德里达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出场背景做出总体上的把握。关键词:解构主义现实基础个人体验理论渊源背景让·雅克德里达是法国著名的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想家。1967年他的《声音与现象》、《论文书写学》、《写作与差异》三部著作的问世,使他成为法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的解构理论的提出可以说动摇了西方传统观念。同时解构主义也在欧美风靡一时。在哲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领域给以强大的震撼。1972年他又连续发表了《立场》、《哲学的边缘》和《撒播》等三篇著作,确立他在本世纪的思想界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可以说他的解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学术界的思维模式,已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哲学基础。和所有的思想家一样,德里达的思想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的。一般来说一个哲学家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有两方面形成的。一是对现实的反思,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反映了哲学是对现实的反思。二是哲学发展也有它的内在理路和逻辑,对以往哲学和思想的批判和反思是任何思想家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自身的因素,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经历也会影响的他的思想理论。一、历史背景可以说解构主义的提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将现代分为前现代和后现代。前现代就是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的缩影。现代主义也就是工业社会下形成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价值观,推崇人的理性和人道。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掩盖了固有的危机和矛盾。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日趋尖锐化,最终导致了20世纪人类史上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亚非欧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和痛苦。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表明了资产阶级按理性和人道建立的资本主义新制度“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国家完全破产了。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较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副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马恩选集第2版3卷732页)后现代主义者看到了以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失效。为了寻找新的价值体系,后现代主义对欧洲文化的中心地位进行质疑,以一种新型的人种学意识代替了历史意识,使用各种否定的、批判的、解构的和破坏的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法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五月学潮”。法国经历了战后的3次国内经济危机,1967年又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这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工人罢工事件时有发生;大批的大学生面临失业的威胁,他们对法国僵硬陈旧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日益不满。与此同时,戴高乐体制的反对派力量也逐渐加强,预示着一场强烈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在这种情势下,1968年5月终于爆发了骚乱事件,学生和工人的反叛使整个国家陷入瘫痪,似乎法国革命传统又要被复活了。尽管德里达对“五月学潮”持有很大的保留态度,而且他对一致性”警惕持有一贯立场,但也同样分享了这一历史资源,以至攻击他的人这样指责他。德里达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种轻率任性的发问,而他的写作持续显露
德里达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