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关林教授治疗胸痹经验摘要,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扬关林教授认为现代人胸痹可多从气虚痰浊血瘀而论,治疗上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主,随证加减。关键词,胸痹,病机,治法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779,02杨关林,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辽宁省名医,辽宁省循环领域青年专家,辽宁省中医药集团董事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血管病中医防治专家协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第二届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关林教授现承担国家科技部863计划1项、“十五”攻关课题1项、省级重点项目1项、基金课题5项,是辽宁省教育厅和科技厅的科技成果评审专家,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杨关林教授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和老年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杨师总结多年的临床实践,独创性的提出现代人冠心病以“痰瘀”立论,即胸痹以气虚痰浊血瘀辨证论治,丰富1了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今将杨师治疗本病的经验整理成文,概述如下。1病因病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属于“胸痹”范畴,中医认为胸痹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老迈体虚等因素相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杨师提出了现代人患本病的病机可多从气虚痰瘀而论。一是“年四十而阳气半”,胸阳不足,阴寒之气乘虚侵袭,寒凝气滞,气不行血,津液内停,生成痰浊、瘀血,痹阻胸阳,而成胸痹一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久而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随气血运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由于痰浊的性质黏滞,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血流不畅,而致血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气虚血瘀、血虚血瘀,一是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滞生痰浊,血行不畅,脉络不利,而致痰瘀交阻。以上诸因素相合致病,在病理上形成正气虚于内,痰瘀阻于中的正虚邪实病机,即正虚(气虚)是本病内因,此为本,痰瘀是继发因素,此为标,气虚、痰浊、血瘀构成了本病病机的3个主要环节。2辨证治疗和用药特点杨师尊李东垣内伤从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结合了以血瘀(中科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和痰浊(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2科传人沈绍功教授)为核心的胸痹辨证论治体系,针对气虚痰瘀的病机,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法,确定其基础方为,绞股蓝20g,党参15g,黄芪15g,鸡血藤10g,郁金10g,丹参10g,川芎10g,地龙10g,茯苓10g,半夏10g,石菖蒲10g,桔梗10g,甘草6g。杨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消法和补法是治疗本病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消即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等法,补即补益脾肺之气,再按本虚标实,痰浊、瘀血、寒热的偏重、缓急在临床出现的不同证型及其病机酌情加减,临证时或以消为补,或消补兼施,可以配以温中散寒或清营凉血之法。此外方中绞股蓝味甘,性苦寒,归肺、脾经,益气健脾,化痰止咳,为君药。党参、黄芪皆味甘,党参长于益气,黄芪又可升阳,两者合用,辅助君药,增强益气健脾之力,共用为臣药。川芎、丹参、郁金、鸡血藤、地龙活血止痛,化瘀通络,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渗下焦之水,半夏健脾燥湿,燥中焦之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泄上焦之痰,郁金行气解郁,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共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
杨关林教授治疗胸痹经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