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之魅力乞巧节2014级生命科学基地一班王玉琪320150948310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这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全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县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七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作为土生土长的一名陇南西和人,从小便对乞巧节耳濡目染。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风俗于农历七月初一到至七月初七,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我将从其起源、现状、规划与发展来谈谈我对乞巧节的认识。一、乞巧之起源乞巧民俗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1、牛郎织女的传说乞巧节的由来,依附着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早前,牵牛,织女只是天摩,天琴两个星座。《史记?天宫书》对牛女双星进行记载:“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而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的文献为《诗经?小雅?大东》:“趾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可以服箱。”牵牛织女两星座,产生爱情,最终演绎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按照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塑造。与现代形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佳话,《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亲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人们联系牵牛织女二星相隔银河两岸,传说转化为悲剧。2、秦人祭祀习俗著名学者赵逵夫,对乞巧民俗从事长期研究考证,他认为地处西汉水上游的西、礼两县作为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西礼两县是秦人古老风俗的遗留。”他曾在《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与主题》一文中考证牵牛来自周人祖先叔均,织女来自秦人祖先女修。后来周、秦文化融合,孕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其著有《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提到:“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于后代的,因系氏族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明星(织女星)。”先秦时代,称银河为“汉”“天汉”“云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这一时期,铁器的发明与应用、织布机的推广,“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的向往。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传说中的牵牛,即周人始祖“叔均”;织女,即秦人始祖“女修”,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写照。在西和乞巧民俗中,把善织的先祖“女修”尊为“巧娘娘”,后化为“善织云锦”的织女。这不仅证明了西和远古时代纺织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了勤劳的西和远古先民对于神灵的崇拜~由此可见,乞巧民俗
民俗文化之魅力乞巧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