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一、潼南的建县之始公元372年7月己末日,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病逝,同日他的六子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后之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玉溪镇青石坝。故公元372年,为潼南县境内建县之始。二、潼南境内置县演变简表县名年代治所(驻地)备注辖今县境涪江一公元372年(东晋孝武帝继晋兴县今玉溪镇青石坝带,琼江一带为益州键为郡资中县地。位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为始始兴县今玉溪镇青石坝兴县,隶遂州怀化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改始兴县为青石青石县年)今玉溪镇青石坝县,县境分隶普州安居、遂宁青石两县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今崇龛镇瓦子堡,隆龛县县,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遂宁县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下县坝(今潼南县分青石县置遂宁年)大佛寺东北面)县,遂宁县名自此始。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为避玄宗李隆基崇龛县今崇龛镇瓦子堡讳,故把崇龛县改为崇龛县。长安四年(公元704年)728年合州铜梁今塘坝昆仑山县治移于东流溪坝。玄宗开元16年(公元728年)至元十七年(公元铜梁县东流溪坝(原汇集1280年)铜梁县治迁乡戴场坝)至巴川镇(今铜梁区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东安县今梓潼街道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东安县名与直隶、湖南、广东等省潼南县今梓潼街道县名重复,故改名为潼南县,隶嘉陵道。1三、潼南县名的定名时间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梓潼镇。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与直隶、广东、湖南县名重复,所以必须更名。由于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遂更名为潼南。综上所述,潼南县的定名时间应该是民国3年,即公元1914年四、潼南县的历史沿革在历史的沧桑演进中,潼南县名经过了近10次的变更,隶属关系,行政区划也经历了若干次演变。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西汉高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今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东晋孝武帝(372,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玉溪乡青石坝,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为始兴县,隶怀化郡。北周改西魏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始兴县隶石山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2后周置隆龛城(今崇龛镇),隋为隆龛县,之后废隆龛县。隋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为青石县,今潼南县境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崇龛镇瓦子堡),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普州。武德三年(620年),复置隆龛县,隆龛县隶普州。唐中宗景龙(李显的年号)元年(707年),分青石县置遂宁县,治所在下县坝(今大佛寺东北面
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