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神韵桃源洞●梁诗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风景区位于永安市东北约10公里的榈山中,属于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低山丘陵。风景区内山峦叠嶂、深谷幽壑、彤岩排空、赤壁干仞、峰林耸立,碧澄如玉的沙溪河宛然一条飘动的罗带,萦绕于千峰万壑之间,山、水、岩、洞、林构成一幅碧水丹山美丽别致的画卷,素有“小武夷”之美誉,堪称闽中丹霞地貌景观之典范。“丹霞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而得名,那里的山是由中生代陆相红层盆地沉积的红色岩系组成,雄奇俊伟“色渥如丹、灿若明霞”,我国地质学家自20世纪30年代将丹霞山的地貌景观命名为“丹霞地貌”后,这个地质术语随即被地学界接受与采用,并逐渐演变为如今在地质、地理、地貌等学科通用的专用名词。丹霞地貌是岩石地貌的一种,是在独特的地质背景下由多种岩石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历经复杂的构造变动及自然营力风化作用,风雕雨琢才塑造成如今这样绚丽多彩、气势恢宏的地貌景观。桃源洞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1亿—7000万年以前的晚白垩世。那时,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所引发的燕山期地壳运动的影响,永安一带受挤压发生断裂、沉降,成为一个近于呈北东方向延伸的断陷盆地,盆地四周川流不息的溪流、河流随之不断汇入盆地,逐渐形成广阔的内陆淡水湖泊。湖泊周边甚至更远的山地上,各类岩石经自然营力长期风化、剥蚀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碎石、砂、泥等松散碎屑物。在季节性大气降水过程中,这些碎屑物不断地被雨水或直接冲刷到湖泊中,或冲刷到溪流、河流中,再经流水搬运到湖泊中沉积下来。在流水的搬运过程,碎屑物相互碰撞、磨擦,其尖锐的棱角不断遭受磨蚀、滚圆而呈圆粒状。枯水季节,河水的流量小,流水的搬动能力弱,所携带的沉积物小而少,湖泊里主要沉积由河流搬运来的细砂以及悬浮于湖水中的粉砂、泥质等细小碎屑物。一旦雨季来临,山洪瀑发,汹的洪流奔腾着将大量粗砂、砾石等粗大碎屑物搬运到湖泊、河漫滩等处沉积下来。如此反复,自下而上逐层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呈现粗、细相间相互叠覆的沉积韵律。白垩纪大规模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气候极为干燥炎热,盆地及周边都处于氧化环境,砂、泥、砾石等碎屑物在遭受物理风化的同时,也不断遭受化学风化,碎屑物中的铁质经化学风化被氧化成氧化铁。于是,氧化铁就成了一种染色剂,在沉积过程中逐渐扩散,并对碎屑物产生浸染,进而将整层的沉积物都混染成铁红色。被染红的沉积物再经铁质、钙质、泥质胶结,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最终固结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粗、细交互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在盆地发展的早期阶段,地壳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泊中水体较深,所沉积的碎屑物以粉砂和泥质等细碎屑为主,成岩后形成粉砂岩、泥岩,地质工作者称其为“沙县组”。在晚期阶段,地壳发生频繁振荡并逐渐上升,盆地随之被抬升、萎缩直至封闭,这期间所沉积的碎屑物以砂和砾石等粗碎屑物为主,成岩后形成砂岩、砂砾岩,称为“崇安组”。两者地层总厚度逾千米。因而,就整个盆地所沉积的岩石而言,又呈现出上部以砂砾岩、砂岩为主的致密坚硬的粗碎屑岩和下部以粉砂岩、泥岩为主较松软的细碎屑岩两套硬度、抗风化能力差异明显的红色沉积层。这种独特的岩性组合,为丹霞地貌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生代初期,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由此引发的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上称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壳大面积上升,许多白垩纪所形成的断陷盆
永安桃源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