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课件) :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本质的能力。(2)通过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1)认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2)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革命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1)红军长征是重点。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2)遵义会议是重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央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苏区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说明当时中央苏区形势很好。(演示幻灯片四幅照片)但是到1934年10月,形势却大不一样。(引导学生看22页正文第一句话)“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演示幻灯片:反映红军长征的照片四幅,然后出现第四节课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首先要求了解其历史背景。(投影:1934年10月红军为什么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5分钟阅读课本前两目)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师:东三省失守后,蒋介石不以大局为重,不顾及民族危机,公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和相关内容,感知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生:(阅读并理解史料)师;请大家谈谈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生:(各自发表看法)师: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实际上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安内”是真实意图,“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学们想想,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继续提
红军的战略转移(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