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宋尊晰唐诗赏析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的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唐人诗作就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两千多人,散逸、失传的可能更多。唐代诗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除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这样千古宗师、中外驰名的大师外,其余在文学史上独自名家、开宗立派的诗人,尚有熟十位之多。题材内容的丰富、体制形式的齐备,艺术表现的动人,风格流派的纷繁,影响后世的深远,这一切都标志着诗歌创作的全面成熟。唐诗作为人类艺术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一、唐诗的风骨与兴寄风骨“风骨”的概念东汉开始,人们曾用于品藻人物,形容人的体貌与风度。六朝时移做绘画、书法的评论,指书画艺术中的气韵和笔力。“风”属于文章情意方面的要求,其征象是气势的高峻与爽朗;“骨”属于文章语言方面的要求,其显现为言辞的端整与直切。不过“风”和“骨”有时紧密联系的,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辞结合在一起,边构成了那种昂扬奋发、刚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建安风骨曹丕推崇文章体气的高妙、放逸、遒劲、壮大,开风骨论的先河唐人固有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的传统相结合,就构成了唐诗(尤其是盛唐)的风骨。她扬弃了“汉魏风骨”中慷慨悲凉的成分,而着重开其豪壮明朗的一面,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质。这也是唐诗做为一代诗新风的客观依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一反往日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以含蓄蕴藉见长,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诗人的激情出自于胸臆,发自于肺腑,有如江堤决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全诗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毫无斧凿痕迹,感情真切,笔势奔涌,旋律轻快,是杜甫诗中绝无仅有的生平第一快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乡的奇妙幻想融化在诗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写尽了在听喜讯忽传时,刹那间由悲喜交集转为喜欲狂的激情,从而使诗人在喜讯突至时奔涌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