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志愿者手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从事野生动物科研、繁育、保护教育及生态旅游的事业单位。熊猫基地成立于1987年,其规模从当初野外救助的6只大熊猫,发展到2009年年底的87只。基地建立了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成功地保证了没有从野外捕获大熊猫,切实地履行了不从野外捕获大熊猫的承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单位。基地现占地1600亩,三期工程规划占地3500亩,部分设施已修建完成。除了大熊猫外,我们还饲养小熊猫、孔雀、鸳鸯、天鹅等。基地的目标:建立世界一流的繁育研究中心,生态保护教育中心和生态旅游中心:繁育研究进行大熊猫以及其它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领先的科学研究。基地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动物的饲养、营养和医学方面,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它们。通过比较圈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行为,动物学家们了解到怎样更好地满足基地圈养动物的需要。这将引导我们更好的了解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方式: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大熊猫保护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在大熊猫的分布区域建立保护区,全面保护和维护大熊猫栖息地的整个生态环境,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其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迁地保护(也叫移地保护)是指把这种动物保存在其原栖息地以外,即动物园、其它类型的科研机构、繁殖中心内,为了得到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圈养种群,当放归野外成为可能的时候,向该物种的野外自然种群提供支持,并且向迁地保护提供知识上的支持。移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向该物种的野外自然种群的生存提供支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典型的专门从事大熊猫移地保护的科研机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研为野外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并且通过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将来最终放归大熊猫以补充野外种群数量。截止2006年,我们已经在科技成果方面获得50余项国家、省级、市级奖励。论文、专著200多篇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这些成果都极大地肯定了我们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上的能力。冷冻精子技术解决了大熊猫发情不同步的问题,以及人工授精技术,能够让我们将不同圈养单位大熊猫的精液进行交换,促进基因交流。低温贮藏使得这项技术能够在这个领域运用。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熊猫精子库和世界上唯一的大熊猫细胞库;为每只大熊猫建立了完整的谱系,防止近亲繁殖;通过对大熊猫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了解它们;开展对兽医学方面的研究,以保证它们健康地生活。我们的研究对象还包括金丝猴、华南虎、小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为了加强对大熊猫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在中国动物园协会、各动物园、保护区、研究单位、及其它多方的支持下,中国大熊猫繁殖技术委员会于1989年在成都成立。委员会通过大熊猫年会、国际座谈会、国内外圈养繁殖合作等活动致力于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保护。我们领导发展熊猫保护策略,组织业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让各方参与并交流在保护技术方面的最新信息。长久以来,基地在大熊猫保护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和组织作用,它多产的、合作的成效使得这个委员会成为国际大熊猫保护最重要的会议组织者。生态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单纯的展出已不再是熊猫基地或动物园这样的圈养单位的目标,今天,各个动物园将环保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成功的环保在于全世界的动物园协作起来对我们的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动物展出提供了一个活的关于生态和自然历史的示范,引起公众对濒危动物的现状的注意,对自然栖息地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圈养动物的基本需要,人和动物之间互动的乐趣是我们基地最重要的功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国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授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我们是中国第一个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并配备全职教育者,提供常规保护课程的濒危动物保护机构;我们是中国第一个与国外野外教育专家合作,并实施一系列的保护教育项目的大熊猫圈养单位;我们是中国第一家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开展保护教育的大熊猫保护单位。熊猫基地已建立一套可行的环境教育实习生培训机制,为社会培养实践操作性强的环境教育后备人才。我们也为为大中小学及幼儿园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如各种讲座、“年轻的动物学家”、“亲子游”、“野营”,志愿者培训项目、教师培训项目、国际国内实习体验项目、教育旅游项目、科考探索项目以及观光实生态旅游项目等,帮助更多的人们了解大熊猫及它濒危野生动物。教育旅游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大熊猫移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在不断致力于大熊猫科研繁育事业的同时,将自然风光与优美的人工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了保护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