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的必要性敢于担当的必要性敢于担当是管党治党的内在要求。《条例》把“各级党委(党组)、党的工作部门及其领导成员,各级纪委(纪检组)及其领导成员”作为问责的首要对象,通过“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牢牢抓住“关键少数”,实现问责压力层层传导的常态化和问责对象的全覆盖。通过问责党组织中“关键少数”,倒逼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增强“四种意识”,进而敢于担当和善于担当。敢于担当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突出敢于担当的导向。重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让凭实绩说话成为风向标,就能有效激发干部的热情、斗志和干劲。要深入开展专题分析研判。提早深入开展县、镇领导班子建设专题分析研判,综合运用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了解领导班子成员的精神状态、干事热情和德才表现等情况,并据此提出领导班子人选的意向性方案。要注重选拔那些精神饱满、干劲充足、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干部进入班子,对那些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坚决予以提拔使用,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得到重用。积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力度,对部分人岗不相适应、履职表现较差的干部,及时进行组织调整,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共产党员心怀崇高革命理想,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员同样表现出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而今,洪水无情淹没我们的家园,威胁群众的生命,是共产党员,就要勇敢亮出身份,挺身而出、冲在前面,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冲,哪里最危险就自己先上,成为带领群众战胜灾难的主心骨。敢于担当是当前考察干部合格与否的一个标准,这三者本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有行动的担当是忠诚的最好诠释。在政治生活中,大多数党员能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有些党员干部,硬把这道必答题做成了选择题:担当先放一边,“忠诚”一定要表现出来。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这种干部并不鲜见:抓经济没思路,管班子没魄力,带队伍没章法;处置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遇到危险不敢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时拈轻怕重、挑肥拣瘦,遇到考验就退避三舍;推动工作蜻蜓点水,瞻前顾后;推进改革前怕狼后怕虎,信奉“中庸之道”,不敢为人先;解决具体矛盾,左推右挡,踢皮球、打太极拳;治党管党奉行好人主义,追求一团和气,对班子成员和下属,不愿管不真管,对违纪违法行为不做斗争。这样的干部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面对经济新常态、面对全面从严治党、面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还不适应,心态还没转变,本领恐慌明显。明明不作为、不干事、不担当,却还想要位置、握权力、上台阶,怎么办?便在形式上、表面上挖空心思做文章。时时把上级精神挂嘴上,口号喊得震天响,表态比谁都早,会议传达不过夜、一开到半夜;把喊口号、表表态、开开会当作“忠诚”,一副积极先进的样子,可就是不爱找差距、不愿触矛盾、不敢碰具体问题,害怕一具体就露馅儿。这种干部只求形式上的呼呼隆隆,不求作为、不敢担当,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就是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对这类人有着清醒的观察,称之为“泥菩萨”干部、“两面人”。这种“两面人”因为披上了“政治正确”的外衣,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有的还被提拔重用。这对一个地区的干部作风、政治生态,都有着恶劣的影响。
敢于担当的必要性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