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后40首教材(要)第三十六首浪淘沙①[唐]刘禹锡九曲②黄河万里沙,浪淘③风簸④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采。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来自天涯。如今能够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鉴赏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浪淘沙》共九首,这是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运用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得①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④侵⑤古道,晴翠⑥接荒城。又送王孙⑦去,萋萋⑧满别情。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注释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④远芳: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⑤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⑥晴翠:草原明丽翠绿。⑦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⑧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的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鉴赏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运用这首诗里蕴含着物候学的两个规律,试指出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通过以下句子描写的物候现象的分析,推断诗句反映的季节,然后按季节推移顺序进行排序。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两个规律是: ①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②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2)③①④②池上[唐] 白居易小娃①撑②小艇③,偷采白莲④回。不解⑤藏踪迹⑥,浮萍⑦一道⑧开⑨。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后40首教材(要)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