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远诗选崔志远诗选崔志远的诗风格清丽、内容朴实,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他的诗对唐诗格律的应用十分娴熟、准确。一、表达生活艰难、思念家乡、政治理想的抒情诗1、秋夜雨中추야우중秋风唯苦吟,秋風唯苦吟(추풍유고음)世路少知音,世路少知音(세로소지음)窗外三更雨,窓外三更雨(창외삼경우)灯前万里心。燈前萬里心(등전만리심)가을바람에괴로이읊나니세상에알아주는이밖엔밤깊도록비만내리는데,,但思念之切,伤心之深,无处不令人鼻酸。在异国他乡,远离父母、家国是非常痛苦的,这种感情,在他入唐求学的初期,还没有明显流露出来。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对故乡、亲人和祖国的眷念,一天比一天加深,到了后期,成为他的诗歌的基调之一。2、蜀葵花蜀葵花(촉규화)접시꽃寂寞荒田侧,寂寞荒田側(적막황전측):스산한황폐한밭둘레에繁花压柔枝。繁花壓柔枝(번화압유지):흐트러진꽃가지늘어지고香轻梅雨歇,香輕梅雨歇(향경매우헐):비그치자퍼져오는향기로운매화의향기影带麦风欹。影帶麥風欹(영대맥풍의):보리밭에부는바람에꽃그림자기울고车马谁见赏,車馬誰見賞(거마수견상):말탄귀한분들누가보기나할까蜂蝶徒相窥。蜂蝶徒相窺(봉접도상규):벌나비만모여드네自惭生地贱,自愧生賤地(자괴생천지):천한곳에생겨남이부끄럽고堪恨人弃遗。敢恨人棄遺(감한인기유):(881)崔致远的才华得到了唐王朝东面都统高骈的进一步赏识,引起高骈幕府中诸郎官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以“夷不治华”为借口,向高骈提出异议。此时此刻,崔致远的心境,正象他那首诗中所写的那样:在这首诗中,诗人自比为生长于荒野道边的蜀葵花,虽然也有“繁花压柔枝”的繁盛,但始终饱受车马的践踏、蜂蝶的骚扰。3、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崔致远的读书生活是非常清苦和孤独的,他不但要克服远离父母、家国的痛苦,还要克服和异乡人交流困难等等的不便,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偶尔能遇到一个能接纳他的好邻居,崔致远该是多么的欣喜和感激啊!“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两句真实地道出了崔致远渴望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渴望和“上国”的长官结交的心绪。4、途中作东飘西移路歧尘,独策赢骆几苦辛。不是不知归去好,只缘归去又家贫。崔致远为求官而奔走于各地之间,曾到湖南,长安,深感时光的流逝、旅途的艰难,终于乾符四年(877)出任溧水县尉。到处旅寓、以天下为家,是唐代文人的共通经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对于来自异国他乡的崔致远而言,这种漂泊不定的经历更容易引起感伤,于是,他的“不是不知归去好,只缘归去又家贫”就充分表达出崔致远对“久客”的厌倦和无法摆脱的矛盾心态。5、东风知尔新从海外来,晓窗吟坐思难栽。堪怜时复撼书幌,似报故国花欲开。这首诗是写东风从海上吹拂而过,轻轻地掠过面颊,引起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诗中包含了诗人对祖国的憧憬和希望,希望祖国能够富强,希望能听到来自祖国的喜讯。东风吹来,仿佛在向他诉说家乡的变化,令诗人无比欣慰。6、山阳与乡友话别相逢暂乐楚山春,又欲分离泪满巾。莫怪临风偏怅望,异乡难遇故乡人。诗人长期居住在中国,很少能遇到本国的同胞,这首诗则写出了诗人遇到同胞时的喜悦心情。7、陈情俗眼难窥冰雪姿,终朝共咏小山词。此身依托同鸡犬,他日升天莫弃遗。崔致远罢离溧水县尉,投奔高骈淮南幕府,写了一组歌功颂德之作,但却较好地体现了崔致远“弄才子之笔端,写忠臣之襟抱”的文学思想,这首诗显然是用汉代淮南王刘安得道举家升天的故事,喻求高骈提携之意。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组诗,高骈才对他另眼相看。从此以后,崔致远和高骈结下了不解之缘。8、陈情上太尉诗海内谁怜海外人,问津何处是通津。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客路离愁江上雨,故国归梦日边春。济川幸遇恩波广,愿濯凡缨十载尘。崔致远向高骈更明白地说明了自己来投高骈幕府的目的是“求食禄”、“为荣亲”,崔致远除了以“济川幸遇恩波广”一句向高骈表达感谢以外,还提出了“濯缨十载”的希望。表明了他要努力学习,以实现自己梦想的意图,立志要为新罗的发展而努力,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所谓“只为荣亲不为身”,其背后正隐含了诗人这一爱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思想,和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心以及对故国亲人的思念。绵绵之情,此时只能寄托在纸上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思念。9、归燕吟献太尉秋去春来能守信,暖风凉雨饱相谙。再依大厦虽知许,久污雕梁却自惭。深避鹰鹯投海岛,羡他鸳鹭戏江潭。只将名品齐黄雀,独让衔环意未甘。这首诗以归燕自寓,避祸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耿直而倔强的崔致远以“久污雕梁却自惭”婉转地表示了对排挤他的那些“鹰鹯”们的愤怒,惜才的高骈看到这首诗以后,任命崔致远为馆驿巡官。一直到中和四年(88
崔志远诗选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