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意识革命学校:吴江市芦墟第二中学姓名:陆利平摘要:语文教育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语文课程的改革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所谓改革,即改旧换新、革除旧弊。凡是阻碍教育发展的一切因素都应屏弃;凡是教育中妨碍创造性学习的东西都应从根本上得到排除。因此,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首先应革命师生的学习意识,从意识上创造与之相适应的主体环境。关键词:改革;学习意识;革命引言不断加强语文课程改革是国外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若干趋势[1]之一。新世纪之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是顺应世界教育形势之需要而颁布的。它的出台给即将跨入大学深造的高中毕业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学习理念。虽课程改革已启动,但并非所有师生都意识到改革所带来的自身学习意识的革命是当务之急。学习意识革命之客体,无非包含了教学中起引导、辅助作用的教师以及教学中处主体地位的学生。那么,学习意识的革命到底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这确实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首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并有意识地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要有意识地树立起学习的主体意识;有意识地塑造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现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有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区别,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便与大学的学习生活相接轨。一新世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对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等一一作了说明。其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2]以上三点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强调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把育人功能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合乎教育原则与教育规律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个人。同时,这种个性的发展必然会要求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新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三点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分。这种人性化的课程内容设计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弹性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必修课可在高一全学年及高二的前半学期连续的五个阶段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就是说,在15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就可以把高中语文的必修课程全部上完。在余下的时间里,学生就可以灵活地选修自己喜爱的相关课程。这种开放式的课程选择机制同时也给了学校更多的自由教育空间。当然,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方法上也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和学生是“师友”关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老师应不断启发学生提高他们的各种学习意识(主体意识、主动意识、交流意识等)。同时,学生也要在学习方法上跟上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学生在有意识地学习各种学习意识之外,要合理地应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除了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有所改革外,对教学硬件(多媒体)的运用也有所提及。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对于没有多媒体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实现并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也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在中国,中学教育仍然围绕着“指挥棒”在转,转来转去还是在“圆圈”内徘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次新课改中,新课标提
课程改革 意识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