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寻找成龙》有感——家长最近我陪孩子看了一部成龙和张一山等主演的儿童电影《寻找成龙》,觉得很有意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我也不例外,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但和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有偶像。我全家都喜欢成龙。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张一山从小在印尼长大,但却对母语华文没有丝毫的兴趣,考试屡屡失败,成为同学们的笑柄。为此,他要给同学们一点“颜色”看看。而这也正是许多小朋友崇拜成龙的原因吧。当然,后来的故事情节告诉我们,有这种想法肯定是不能拜师学艺的。成龙大哥告诉我们,他自己练功夫是秉承中国的武术精神,并不是用来打架的,而他也不会收张一山为徒,因为张一山没有学好华文。成龙送给了张一山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他告诉张一山,什么时候搞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再去找他。电影的结局就是迷惑不解的张一山在姥爷的指导下渐渐明白了华文中深奥的意义与境界。当张一山把自己80分的华文成绩以及那几个字的意思告诉成龙的时候,他终于收到了成龙的短信,也成为了成龙的徒弟,成龙也称其为真正的龙的传人。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该有心中崇拜的偶像,那样做人才有信心,事业才会蓬勃兴旺。当今,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种现象颇受学术界关注,成为众多专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那么,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呢?历年来,专家通过研究一致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原因有三:一是社会;一是家庭;一是学校。从众多青少年犯罪现象中可以看出,这种推论是得到普遍的认可和肯定的。在此,我就4月份和孩子一起观看的一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电影《少年犯》中几个典型的事例来谈谈我的感想。片子中有三个典型人物,在这里用甲乙丙来代替,其中,三个少年犯在少管所劳动、教育、改造中有着让人吃惊的经历,如今那些场面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是那三个催人泪下的场景:画面一,甲在一次家长看望期间由于父母抛弃的原因而吞下了两把剪刀。画面二,乙在一次与社会家庭杂志记者阿姨谈话中叙述到,自三岁父母离异,后法院判决于其父抚养他的义务,而父亲推御责任,把他拉到大街上给了2毛钱让他独立去。画面三,丙在少管所的宿舍里自学英语,一次同伴们抢了他的录音机并嘲笑他“一个劳改犯装啥,还学外语,汉语都没学好。”但是丙还是持之以恒,创造了劳改犯考上了大学的奇迹。上述三个画面可以看出,甲乙丙改造的决心是与家庭最密不可分的。试想;如果甲的父母不爱于面子抛弃他,在家长探望期间送来关爱;乙的父亲承担起抚养的义务;丙的父母如果也向甲乙的父母一样抛弃他,如此一来,甲乙会去犯罪,丙会有信心和勇气考上大学吗?有人说: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个性,种下个性收获命运。作为父母,应该努力做到怎样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试想:一个犯了罪的青少年,如果父母在他第一次做错事时,不是恐吓,打骂,而是说服,教育。那他还会犯罪吗?当下,很多青少年由于辩认能力和智力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并不是知法犯法,而是犯了法还不知道这是在犯法。一个少年杀了人并主动报案,当法院开庭审理时,少年认真地对法官说:“现在没事了,我可以回家了吗?”让法官哭笑不得的是,他把“杀人“竟不当一回事,而且他根本不知道这是在犯法。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省,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误入歧途的呢?是学校教育力度不够,使他们歪曲了思想;是社会普遍的超前消费使他们的物质需求,拜金主义有一定程度泛滥;还
观电影《寻找成龙》有感——家长.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