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总结--我的心路历程------毕业总结应学校的要求,写了篇毕业总结,本想一当了知,又闻听这总结要归档,没办法,只好提笔。算是个总结,但又不想这样来称呼它,毕竟它只是我四年生活的一个略影,有太多的事情值得记忆。笔墨却有限,也没那个心情去详书。我的心路历程-------大学记忆的串联“我的心路历程”这个题目很感性,所以不打算写一些太正式的文字,不利于感情的抒发,也显得太教条。我是武汉人,武汉的大学很多的,父亲就在大学任教。父亲不是很传统的人,我也不是,所以说不上书香门第,但是从小就生活在大学校园里,耳濡目染的,对大学的情况也了解,对大学生的生活也不陌生。98年初中毕业,随父母来北京旅游,除了名胜古迹的游览,自然就是看大学,当时看来并非自己所愿,但是父亲毅然要去,搞高教工作的不能放过这个言传身教的机会,我也理解。清华和北大居然如此的近,是我没有料到的,清华北大的连读,我看来除了名气上的关系之外,在地原上也是有联系的。因为父亲来北京的机会很多,对各高校也了解,在中关村,父亲还推荐我去理工看看。印象里当时理工是个大工地,中心花园是没有的,也没有中教,好象正在建,大约是从小东门进去的,从北门出来的,印象模糊,思维混乱。对理工的第一印象有折扣,原于校园的杂乱和我的心不在焉。从小对设计的喜爱,造就了我高考时的志愿,当时在北京报考了两所学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如预期的,清华的门槛太高,又加之我是半路出家修的绘画基础课,根基自然不如专业学生扎实。对待理工的考试,虽然也是严阵以待,但是的确在心态上轻松一些,成绩还理想,专业课综合排名第7进入理工。后来总结,艺术类考试的灵活性是很大的,关键在于考察的侧重,侧重点不同,自然结果也会很有出入。记得在刚进校的时候,观看了学校的迎新晚会,感觉人才济济,自己是无名小卒。我们住的是14号楼,新的,公寓式的管理,离水房澡堂都是出奇的近。地理的优势无法弥补8人间所带来的压抑感,在适应了8人间的生活模式后,我毅然的搬家,住了大运村。室友是自由组合的,虽然彼此不是很熟识,但毕竟是一个专业,这些人也就是今后陪伴我度过大学4年的人。刚从学校搬出,来到距学校15分钟车程的大运村,4人一间,虽然相对居住面积,人口密度还是大了些,但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张桌子,一张90厘米的桌子,两头分别是书架和衣柜,头顶着一张单人床,几个基本的家具元素组合得不错,也就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初期,学校为了方便我们上下学,派了班车(毕竟我们的出走,缓解了校内的住房压力),4辆崭新的大轿子,白色的底子,上面漆着北京理工几个大字,每天两班,经学院南路上蓟门桥,上三环,来往于大运村与理工之间,拉风的很。很怀念,大清早6:50赛跑一般赶班车的情景,一大堆人,跟撤退一样冲上车,冬天里起早更是痛苦,还记得如果能够赶得上班车,无论有座予否都能正点听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后来,班车取消了,学校决定给住大运村的学生每学期补发100元补贴,再后来,也没有了补贴。理工的军训是有特色的,安排在大一的暑假。前半个月是校内的军事理论课,什么内容不重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大家青一色的平头,连板寸都算不上,一大早,我们住校外的男生就身着军装,三五成群飞快的骑单车(自己一人都不敢出门,太扎眼),80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对于那段历史也是一知半解,但从电
毕业总结--我的心路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