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谨救狐看狐仙信仰缪碧玉尹钊权谨救狐传说明朝宣德年间,徐州有位名叫权谨的年轻人进京赶考,途中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紧锣密鼓地落下来。权谨急忙撑起油布伞,快步疾走,打算赶紧找一个地方避避雨。就在这时,从路旁草丛中猛地蹿出一只狼狗模样的动物,挡住了权谨的去路。权谨大惊,刚要转身跑开,却又见那动物蹲坐在那里,两条前脚掌合十,像人一样对着权谨不住地作揖,嘴里还嘤嘤直叫,好像遇到了什么急难,想要寻求权谨的庇护。他心想:这动物既不十分像狗,也不十分像狼,倒像是书上写的修仙的狐狸。权谨一向心地善良,从不杀生。看到这种情况,不禁起了恻隐之心。这时候,雷声越发大作,雨也下得越发急,雷过处只见一个红红的大火球从远处向这边极速滚来。权谨顾不得雨水打湿了衣服和书卷,赶忙打开书箱,让狐狸藏进去,然后背起箱子,撒开腿疾跑起来。大火球围着权谨不住地滚动,可就是不能碰着他的身体。权谨背着增加了几十斤重量的行李,又急又怕,步履蹒跚地走了足足有一顿饭的功夫,才摆脱了大火球的围追堵截。等到云收雾敛,天空放晴,权谨才打开书箱,将狐狸放出来。那狐狸对着权谨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拖着长尾巴向路边的树丛跑去,不一会儿就跑没影了。几天以后,权谨赶到京城,进了考场,打开卷子一看,真是神奇,凡是考卷上有疑难的地方,旁边都有一群小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排成字句,意思贴切又精彩,权谨大喜过望,赶忙依样誊抄在考卷上。等到放榜的时候,他竟然高中探花。当权谨向人们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人们都说:“权谨心地善良,救了狐仙一命,考试的时候,那狐仙就来报恩了。”后来,权谨做了文华殿大学士,由于博学多才,为人忠厚,不久又被擢升为太子太傅。待到告老还乡的时候,皇帝下令为他修建了一座牌坊,并御笔亲书四个大字“天朝元辅”。这就是后来百姓口中的“权谨牌坊”,原坐落在统一街上,现重建于户部山三层状元街东侧。权谨牌坊提起权谨,在徐州几乎无人不知。《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权谨传》记载:权谨,字仲常,徐州人。十岁丧父,即哀毁,奉母至孝。永乐四年荐授乐安知县,迁光禄署丞,以省侍归。母年九十终,庐墓三年,致泉涌免驯之异。有司以闻,仁宗命驰驿赴阙,出其事状,令侍臣朗诵大廷,以示百僚,即拜文华殿大学士。谨辞,帝曰:“朕擢卿以风天下为子者,他非卿责也。”寻扈从皇太子监国南京。宣宗嗣位,以疾乞归,改通政司右参议,赐白金文绮致仕。权谨画像与故事中一样,权谨确实是仁义之人,但在他进京赶考途中是否与狐仙有过这么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则很难说。反观原文,似有很多疏漏之处。既然大雨滂沱,火球又如何能在雨水中熊熊燃烧?蚂蚁排字句,这么不同寻常的事情怎么可能不引起巡考人员的注意?这么看来,这则传说附会名人,凭空编造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相对于真实性而言,故事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心理因素、民俗价值才是让它熠熠生辉的东西。我们正要通过这则传说故事为我们打开的窗口来窥一窥古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并瞥一瞥潜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狐仙信仰的魅影。我国的狐仙信仰在旧社会里,我国民间对狐狸非常敬重,忌讳用“狐”字,而以“大仙”呼之。小孩子自少不经事起,大人便百般告诫:“莫冲撞了大仙。”狐仙俨然成了人们得罪不起的神祗。与此同时,在我国的语言中,“狐狸精”以及“老狐狸”却又是骂人的专用语,“狐狸精”特指以色相迷惑男人、破坏婚姻的妖艳女子;“老狐狸”则专指老奸巨猾、擅长专营的
从权谨救狐看狐仙信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