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导游词潮州古城导游词篇一:潮州滨江长廊最新导游词滨江长廊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是潮州市区颇负盛名的“滨江长廊”。“滨江”是指这一风光带地处在潮州的母亲河、广东第二大河——韩江的西岸,“长廊”则形象地点出此处景色优美、风光秀丽,犹如一座镶嵌在韩江边的五彩画廊。它由修复好的宋明古城墙及其若干座门楼、防洪大堤绿化风光带以及广济桥所组成,,兴建于1999年,,历时三年建成。【城墙】好,下面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承载着潮州历史印记的宋明古城墙。潮州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于宋代已成规模,到了明洪武三年,增筑石墙,全面修建府城墙。修建后的府城墙高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周围1763丈。环城开上水、竹木、广济、下水、南、西、北七门(其中上水门城门外构筑月城作为屏障),并在城上造敌楼44座,雉堞2932个,十分雄伟壮观。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府城的南、西、北三面城墙均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仅存东面临韩江的古城墙,它因承担着堤防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这面城墙北起金山,南至南门,全长2132米,随着岁月的流逝,部分古城墙以残破不堪,1999年潮州市政府根据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斥巨资在原残存的宋明古城墙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如今这面古城墙上,还保留有四座城门,即下水门、广济门、竹木门和上水门,每座城门上各建有城楼。四座城楼中以正对广济桥的广济门最为雄伟壮观,广济门城楼也是潮州内八景“东楼观潮”的所在地。【广济门城楼】各位团友,这就是广济门城楼了,它因建于潮州城区的东门上,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它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潮州北堤的重要关闸,潮州城里联结城东郊区的重要枢纽。广济楼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潮州指挥俞良辅主持建造的,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了,历代均有不同的程度的维修。由于广济门城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外城门楼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东为万春”,这四个字是由当代著名的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所书。楼内有一副对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广济门城楼不仅壮观,同时它也是潮州的重要防洪设施。在每年的春末夏初,韩江水暴涨,洪水冲涌城堤,在这个时候,沿江的广济门城楼以及下水、竹木、上水四个城门都要关闭以防止洪水进入潮州城区。自古以来,每当这个时候,潮州人都要登临广济门城楼,观看那令人心澎湃的滔滔韩江水,因此“东楼观潮”就成为潮州的内八景之一。广济楼对面就是我们的湘子桥,等一下大家可以上桥去参观,我对滨江长廊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潮州古城导游词篇二:潮州导游词潮州开元寺开元寺位于潮州市区开元路中段。开元寺的前身是创建于隋唐之际的荔峰寺。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下令全国81州郡各选一大寺,以其年号为名,当时潮州就把“荔峰寺”改名为“开元寺”。,是一座宫殿式四合院建筑。整座寺院至今保留着唐朝的建筑格局,寺内的各主要建筑体现了宋、明、清各时代的建筑风格。开元寺是广东四大名寺之一,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刹,2001年7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地藏阁和观音阁。金刚殿建于明朝,殿内供奉着两大金刚,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其中一位叫做密迹金刚。密迹金刚就是这五百金刚卫队的卫队长,在密迹金刚对面的是那罗延天,传说他是印度的大力神。潮州开元寺的两大金刚都是闭口端坐,手拿金刚圈。天王殿是我国仅存的宋代单檐歇山顶建筑,在建筑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据文献记载,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大佛殿的建筑式样是南宋明州建筑师陈和卿带到日本的。日本建筑史学界对这座建筑给予极高的评价,说它引起了日本建筑的第二次革命,为日本建筑界带来新的技术和结构风格。大佛殿完工之后不久,陈和卿就去世了。他临终时留下遗言,说大佛殿是参照中国某佛殿的式样而建,但他没有说出具体是参照哪一寺院的建筑而建。为了寻找大佛殿的“根”,中、日两国建筑界的学者用了大量时间走遍了中国各地的各所寺院,但都一无所获。直到1992年,同济大学教授陆秉杰来到潮州,经过他的实地验证,最终把“大佛殿”的根确定在潮州开元寺的天王殿。这一发现轰动了中日两国的建筑界和考古界!天王殿在建筑上有三个特点:第一,整座建筑有32根柱子,这些柱子都是木石结合,下端为石柱,上端为木柱。第二,天王殿东西两侧的山墙没有用石柱而是用砖砌,整个屋顶的屋顶重量由两侧山墙承载。第三,在柱子上端为层层叠叠的斗拱连接屋顶,从下往上望,这些复杂的斗拱好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在民间把这种斗拱叫作“莲花托”。在天王
潮州古城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