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教育贫困概念辨析作者:徐肇俊李正元一、教育贫困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教育贫困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贫困概念发展而来的。教育贫困是教育学家或社会学家借用“贫困”一词来考量人们接受教育的情况的一个概念,它可以被视为贫困的下位概念,一般也作为贫困的表征之一被广泛使用。由于教育贫困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对教育贫困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学界的一个热点,但学界对教育贫困的界定是很不清晰的,仍然简单地把教育贫困作为“贫困”的从属概念来使用,所以,对教育贫困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是十分有必要的。探讨教育贫困,首先要确定一个前提,即在什么范围内研究教育贫困才更有意义。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教育贫困,是指在教育成为个体的合法权益,即假定每个人按照其智力发展水平和个人意愿有权利在取得一定资格后接受相应教育的前提下,个体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虽然在接受教育,但却处于非正常状况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贫困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有直接联系,教育贫困主要是由经济上的贫困引起的。对教育贫困概念致因限定,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聚焦和定位,从而确保有的放矢地展开研究。其次,由于智力因素、生理原因或由于个人主观意愿而不是经济障碍而无法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这些现象尽管在表征上也是失学或非正常学习状态,但它们不属于教育贫困范畴。再次,教育贫困的显性表现是失学或辍学,即适龄儿童或青少年无法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教育贫困的相对隐性表现是教育非常态,即适龄儿童或青少年尽管在校读书,但由于经济原因,他们继续学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存在失学或辍学的隐忧。最后,研究教育贫困主要是针对学校教育对象,即经济上尚未独立的适龄的儿童和青少年。尽管学校对于入学年龄的限制在逐步放宽,在高等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但适龄人口的教育贫困现象才是研究中的重点,面临教育贫困的适龄人口也是政策帮扶的主要对象。教育贫困与学费高低和国家福利政策有一定关联。国民收入高、福利政策完善的国家,教育贫困现象就少;而国民收入低,福利政策不完善的国家,国民的日常生活缺乏保障,教育贫困现象就较多。根据学费的多寡和国家向学生提供补助和贷款的情况,教育贫困现象也会随之变化。以我国为例,义务教育迄今尚未实现完全免费,教育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也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贫困现象尽管在教育改革的几十年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在实行收费制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较高,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较而言,高中阶段的教育贫困问题受重视程度一直不够。二、教育贫困的外延研究教育贫困,应该把握好几个与教育贫困相关的下位概念。(一)绝对教育贫困与相对教育贫困贫困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由于不同的巨大差异,经济学界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界定的差异也比较大。一般而言,学者将维持生存视为延续生命的最低需求,把低于维持生存的水平视作绝对贫困,把相对于中等社会生活或平均生活水平较低的状况视为相对贫困。具体绝对贫困指标的划分在学界很难统一,国际上通行的绝对贫困标准是1995年世界银行确定的,即每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绝对教育贫困的标准不宜过低。根据统计,
教育学论文-教育贫困概念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