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信泰富事件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中信泰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其最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eralogyPtyLtd达成协议,-Iron和BalmoralIron的全部股权。收购之后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铁矿石供应商。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都属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分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可见一斑。然而,这只香港红筹股却于10月21日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使中信泰富遭受巨亏的则是为其在澳洲的磁铁矿项目规避风险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Accumulator意为累计期权,属于杠杆式期权的一种,所谓杠杆合约则是收益放大同时风险也放大的合约。中信泰富购买的为变种累计期权,umulator(KODA)。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计期权合约,也就是投行设定一个股价,当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时,则可以规定价买入股票以套利,但是当市场价低于这个规定价时,却需要投资者买入双倍的股票,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中信泰富购买的合约把对赌的目标从股价改成了汇价,umulator,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即由投行设定一个汇率,当市场高于此汇率时投资者可以低于该汇率水平的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买入1个单位的外汇,这样投资者成本低于市场成本。但当市场价格低于设定价格时,则投资者必须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以该设定价买入2个单位的外汇。由此可见,KODA是一个风险与收益不平等的合约,当投资者预测错误时会导致巨大的亏损。1如背景资料所述,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经营的铁矿项目规模庞大,据估计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中信泰富为了减低铁矿项目面临的汇率风险,在亏损之前的2年中,中信泰富分别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Rabobank、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汇丰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银行共签下多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其持有的杠杆式()外汇衍生品合约头寸主要有四类:分别为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其中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是亏损最严重的。中信泰富披露目前持有的澳元合约到期日为2010年10月,当每份合约达到150万美元~700万美元的最高利润时,合约终止。中信泰富购买的澳元累计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合约规定中信泰富的购买频率为每月,,公司更要两倍买入,合约直到2010年中止。合约还规定: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两倍购入澳元,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中信泰富手中所有的澳元合约加起来,最高利润总额仅为5,150万美元,约合4亿港元,即这些合约理论上的最高利润为4亿港元。但是,只要合约不中止,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约所需要接受的澳元总额却高达90亿澳元,相当于485多亿港元,只要澳元兑美元不断贬值,中信泰富就必须不断高汇率购入,。在这种合约之下,(约485亿港元);();()(),最高利润总额却仅为200万美元(1,560万港元)。从另一个角度说,,但接盘外币的数量却超过500亿港元。2008年9~10月份,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连续两次降息,导致澳元大幅贬值。从7月中旬到8月短短一个
案例-中信泰富事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