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3、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烛之武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要拜访一下烛之武,领略他的智慧与谋略。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二)《左转》简介1、文章选自《左转》,请大家看注释①。2、补充:关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左传》因为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另外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三)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诵,整体感受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断句。(四)解题: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意思是“烛地,名叫武的人”翻译就直接翻译成是“烛之武”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五)讲解课文讲解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于”是介词,“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是古今异义。古指从属二主,今是“二”的大写,数词“于”是介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秦晋为何围郑?秦晋围郑背景补充: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另外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重点讲解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
烛之武退秦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