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蒋捷---------------------------------------------每次读蒋捷的这首《虞美人》,总是会立刻联想到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词把人生斩成两段来说,而蒋词把人生斩成三段来说。蒋捷的词,题目是“听雨”,但并没有对雨声和听雨的情景作具体的描写,而是通过听雨的不同地点以表现的不同心情,来描述世事的变迁,人生的沧桑之感。蒋捷把人生分为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都不一样,所以同样是听雨,地点就会分别是歌楼、客舟、僧庐,但这样说未免把人生说得太悲观了。少年时期,固然也有歌楼听雨、罗帐灯昏的风流,但未必就没有“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样的英武。壮年时期,固然有因人生道路坎坷而生的客舟听雨、满耳西风断雁的悲凉,但也未必没有“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这样的豪壮。人老了,“鬓已星星也”,事业未成,心已成灰,看破尘世纷争,便觉僧庐道院,澄心净虑。但也未必不能有“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燕赵”(陆游《老马行》)那般烈士暮年的壮心。当然,我们没有这样去要求蒋捷。他生活在宋、元易代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尝尽人生的辛酸。南宋亡后,深受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入元后不受征召,以布衣终老,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吴文英《贺新郎·兵后寓吴》),大概也是蒋捷晚年生活的写照,此时听雨的心情,和少年,甚至和壮年时都有不同,是可以理解的。我所希望的,是不要让他的这首词,把我们也带进人生的宿命论中去了。??----------------------------------------------??------------------------------------?虞美人①·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②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③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①虞美人:词牌名。②断雁:失群孤雁。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年少的时候我沉醉在歌楼上,耳边听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面对着盏盏红烛,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中年时,我在异乡的客舟上聆听雨声,曾经的年少轻狂已被雨水冲刷走了,剩下的却是几许茫然。看着眼前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阴云,听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天边哀鸣,一声声啄破了我那原有的稳重。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不禁感叹道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听雨之美】四季之中,“雨”是最常见的,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一个失意的人那里,雨可能会平添一段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或许就别具一番情趣。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有句话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人看见雨,听着雨声,所思之物亦有所不同。【写作指导】方位名词的运用巧妙,是这首词的一大写作特点。“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
虞美人《听雨》蒋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