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东济南万竹园在风景秀丽的趵突泉公园西部,有一座环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园林胜景——万竹园。,分为前院、东院、西院和花园共四部分。以十三个不同院落组成。并有名泉、溪流、奇石、佳木点缀其间,是一处独具风格的私人庭院。历史沿革万竹园,自元代以来就是一处久负盛名的园林胜地,这里泉源丰富,名泉汇集。白云泉、白龙湾、东高泉、望水泉、登州泉、杜康泉等自然分布其间。我国园林为自然山水园,造园以筑山开池为主。但“筑山易,得水难。”而万竹园则以水著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造园条件。万竹园之名始见于元朝。据“齐乘”记载:“凳州泉、望水泉在万竹园内”。当时园内泉水流注,溪流纵横,修竹参天,拂云蔽日,为一代名园。明朝,隆庆四年,宰相殷士詹归隐万竹园,建造“蒙斋亭”,并将万竹园易名为“通乐园”,又名“川上精舍”。叠山凿池,搜集奇石、佳木。借景南山秀色,创造自然景观。有诗赞曰:“泉声故自花间出,山色依然座上来”。清康熙年间,济南名诗人王萍购得此园,易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取园内望水泉居济南名泉二十四位之意。人们俗称为“王氏南园”或“王秋史读书草堂”。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军阀张怀芝占据了这一胜地。为了满足居住、办公、娱乐、宴客的需要,不惜人力物力大事修建。他邀请了能工巧匠,并且动用了军队,历经五年之久,始成了今日之规模。解放后,由卫生厅等单位使用。由于十年动乱影响和破坏,庭院面目全非,房屋被改建、部分泉池被填平、假山名贵花木遭破坏、西花园被推平作了仓库厂房。为了保护名泉、名园,广大有识之士和园林工作者,纷纷提出建议和方案,吁请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在十年动乱后百废具兴、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十分关心这一历史名园。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24日以《批评和建议》在第三版发表了贾祥云的建议——《一座名园毁在旦夕》(见附后)省政府非常重视,副省长立予昂亲自下来调查,面对面目全非的昔日名园,十分严肃地指示有关部门,立即制止破坏,迅速将此园移交趵突泉公园管理,制定移交方案和修复计划,尽快恢复历史原貌。一九八四年对东、西院进行了修复,一九八五年恢复和改建了西花园,复启用“万竹园”的名称。在园内展出明清以来的名人字画和举办各种书画、盆景等艺术展览。一九八五年八月济南市政府决定,将我国当代著名的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李苦禅纪念馆设立在万竹园内。展出收藏的书画、文物及其本人的作品共四百余件。万竹园的规划布局(一)庭院布局特点:万竹园由四部分组成:前、东、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花园居于西部。园林布局上,重视园景的布置,使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组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艺术境界。造园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该园充分利用泉水丰富的条件,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础上,学习江南古典园林之造园技法,继承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仿效自然,移天缩地,小中见大。依功能要求,把全园划分成若干小景区,每区都具有主题和特色。空间构图则突出对比效果,组合成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高有低;有明有暗,丰富多彩的空间。空间之间互相穿插、渗透。运用借景和对景手法,增加和丰富园林空间层次,达到步移景异之妙。水的运用更是别具匠心,使泉水穿庭入户,环绕于建筑物之中。望水泉、溪亭泉则被巧妙地嵌在建筑群之内,构成独特景观。水的形状多姿多态;有涓涓溪流,亦有平静的泉池,有隐有现、有动有静、运用自如。因而形成院院相通、渠渠
济南-万竹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