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传承国学经典彰显办学特色》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无疑肩负着比其它学科更重的责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早期阅读、背诵大量优美的经典,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感悟与表达,还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学校自2011年起打造语文课改特色,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经典的阳光照耀拔节的生命,让孩子的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一、涵泳工夫兴味长——诵读特色形成(一)立足校情发展特色我们农村学生大部分父母因打工挣钱,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关爱、管教和引导,孩子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对父母不尊敬,不爱做家务,缺乏礼貌,甚至有撒谎的坏习惯。为了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孩子的行为习惯,我校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来增强孩子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培植下了爱心、诚心、孝心,通过学习《弟子规》、《论语》之后,他们懂得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也懂得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二)立足课堂研究,形成课堂特色我们以课堂为圆心,向课外扩展,形成一个“文化场”。各年级组深入研究教材,寻找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典型文本,进行重锤敲打,在组内研讨、上课,然后推选优秀课在全校交流。于是,一道道以现代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语文“盛宴”呈现在我们面前:袁向春老师执教《但愿人长久》,勾勒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美景,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苏轼兄弟的手足情深和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尧菊香老师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唱三叹,以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熏陶感染着学生;覃咏梅老师的《清平乐村居》展示出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让学生在欣赏恬淡、自由且充满乐趣的农家生活图景的同时,体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向往;白永忠老师的《孔子游春》则使学生走进春天,走近孔子,读懂“真君子”的内涵,真正沐浴到古典的阳光、文化的阳光。三)精心选择教材想成为有文化涵养的学生,一本语文书只是杯水车薪。2008年开始,我校将国学经典《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全校普及诵读,2009年分为低年级以《弟子规》、中年级以东坡诗词、高年级以《论语》和课本里的古诗文为教材,开展诵读活动。2010学年教材增加和调正: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千字文》,四年级诵读《道德经》,五年级诵读《增广贤文》,六年级诵读《论语》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老师们精心挑选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中华古典文学品味。(四)环境文化建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毋庸置疑。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师生员工和谐向上,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1、在国旗下讲话中,我们跟学生谈《和好书交朋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激起学生诵读的欲望。2、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
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