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吐槽高铁出海语言成短板:曾把刮雨器译成抹布2014年12月30日00:06中国经济周刊我有话说(111人参与)收藏本文2014年12月4日,南车株机公司董事长、负责人签署铁路装备合作协议。【推荐阅读】中国高铁企业今年都接了哪些海外订单铁路局发布高铁设计规范:将成高铁走出去标准高铁出海是国家实力的竞争,也是市场营销的比拼尽管高铁出海已成举国共识,我国却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英文版中国高铁标准规范,各家企业“出海”均是自行翻译,无所依从。《中者曹昌●李永华|湖南株洲报道12月4日,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化(俗称“高铁出海”)又下一城。当天,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与南非总统祖马共同见证下,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车株机”)董事长周清和与南非执行官布莱恩·默勒费在北京签署轨道交通装备合作协议备忘录。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南非共同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制造、供应并维护南非和非洲其他地区主要的铁路设备部件。新华社报道,南非正筹建全球最大的铁路项目之一,该协议将有助中国南车在该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2014年,从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高铁项目——土耳其安伊高铁通车运营,到墨西哥高铁项目的中标与废标事件,再到首次出口世界米轨线路上的最高速动车组,中国高铁已经走向海外。然而,这只是一小步,未来的大发展仍需克服不少障碍。“高铁出海”靠价格战是一种误解11月30日,南车株机向马来西亚出口了米轨铁路上以160公里/小时运营的动车组,是我国第一次出口米轨动车组,业界将其形容为米轨上的“高铁”。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机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解释,全球铁路轨道共分为宽轨()、标准轨()与米轨(1m)等三种制式,中国全部采用标准轨,东南亚地区建有米轨交通网络。从技术上讲,时速160公里是世界米轨线路上的最高运营速度,“有点像人走钢丝,火车轨道越窄,平稳性要求越高,设计与制造的技术难度越高。”刘友梅认为,马来西亚米轨动车组项目集中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优势。其实,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后,技术方面,中,知识产权不再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主要制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目前,我国在高铁的核心技术领域,已在国内外提交专利申请超过1000件,并通过专利许可、交叉许可等方式,打造了产品“走出去”的基础。刘友梅指出,“从和谐号CRH1型电力动车组直到CRH6动车组,我们都受到知识产权的制约,不能出口,直到和谐号CRH380A,我们完全的自主创新设计出现,走出去才有了可能。美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家到南车株机来,仔仔细细地审核每一个细节,技术和装备全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已经不存在知识产权上的瑕疵。”“从1999年下线的我国第一台200千米/小时交流传动高速动车组‘大白鲨’,到后来的‘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在国内外使用的动车组,我们已经掌握了系统集成、交流传动、网络控制、转向架、制动系统等核心技术。”谈到这里,76岁的刘友梅颇有些兴奋。南车株机分管海外市场的副总经理张旻宇介绍,今年6月,在技术标准最为严苛的欧洲,南车株机也成功竞标马其顿动车组项目。除核心技术外,快速响应的交货期是中国高铁竞争海外市场的另一大优势。一列动车组有上万个零部件,研制生产周期长而且工序
业内吐槽高铁出海语言成短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