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书应“瘦瘦身”在一些地方,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把责任压得更实,往往下发、签订责任状,但有的重形式却不管落实,只重发号施令,不管落地有声。(中国纪检监察报)近年来,在一些地方部门不管开展什么工作都签订责任书,不考虑下级部门是否具备条件能够完成,这种方式成了落实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基层部门,常常是责任书满天飞,有些政府部门为了应付检查推责任,不分轻重缓急,都得签订责任书,把责任分解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面对堆积如山的责任书,让基层工作者应接不暇、疲于奔命,肯定会深感疲惫。最后导致责任书象征性签订,签订完后不了了之,责任书沦为一纸空文,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使得政府工作一再搁浅。责任书得以运行的前提是通过级别来传达。具体来看,责任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层层下压式,由上级到下级单位,最后就落在基层;一种是临时的、精简的动员体系,在重大事件或专项治理中,上下级之间直接签订责任书。后者的责任书往往可以见效,因为它可以集中资源,特事特办,然而大部分责任书是前者,它的问题在于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性,上级有更大的权力,却不承担更大的责任,最后就变成了推卸责任。订责任书是为带动工作,保证政府工作能更好的得到贯彻执行,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管理的重要手段。签订责任书是推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明确责任,避免各级政府机关出现懒政怠政现象。责任书不是万能的,不是签了就万事大吉。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最终的目的是将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落实,那么责任书就会变成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的闹剧,那么再好政策也得不到落实。这样以来就会严重的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言必行,行必果,明确责任在肩,对责任书进行瘦身,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把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在拟定责任书之前,检查督促、监督问责、严格考核、奖罚分明有机的集合起来,要把责任心与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职与问责结合起来,把签定的双方责任都认真担负起来。签定责任书,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让基层能简单着实的开展工作,确保责任能够落实。责任书一旦签署,就要采取追责问责,倒逼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对责任落实不力,搞花拳绣腿、撸起袖子不干活的单位或个人,要严肃问责追责。(文/清风)
责任书应“瘦瘦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