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药第20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创新.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6学时)一、、作用、适应范围。、温肺化痰、清热化痰、息风化痰、软坚化痰、润肺化痰等概念。、应用及功效近似药物的鉴别。二、(1)掌握:半夏天南星(附:胆南星) 旋复花贝母瓜蒌竹茹桔梗(2)熟悉:白附子白芥子白前竹沥前胡(3)了解:皂荚(附:皂角刺) (1)掌握:杏仁(附: 甜杏仁) 苏子百部枇杷叶葶苈子(2)熟悉:紫菀款冬花桑白皮白果(附: 银杏叶) (3)了解:马兜铃矮地茶洋金花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 识记:本章掌握药和熟悉药的功能与主治。2. 领会:本章药物的分类特点及配伍理气药与健脾药的意义。3. 应用:本章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半夏、南星、杏仁的炮制。概述: 1. 定义: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凡能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2. 作用:温化寒痰、清化热痰、祛风止痉软坚散结、:(1)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及与痰有关的癫痫, 惊厥, 瘿瘤, 瘰疬, 阴疽, 流注等症。(2)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内伤、外感所引起的咳嗽和喘息以及久咳痨嗽等多种疾患。痰饮的含义:广义:是多种水液病的总称,是泛指体内水液转输不到、停积于体腔、四肢等处的一类疾病。病因多与脾、肺、肾、三焦有关。狭义:是水液病的一种,四饮之一(分虚症和实症)水饮停聚于胃肠、沥沥有声。(有痰、悬、溢、支饮四饮)痰饮的形式:有形的: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这类痰饮的区别是: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无形的:指有痰饮的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但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它实质性的痰饮,但这类病症按痰饮的治疗方法治疗,可以取得同样的疗效。4. 配伍方法:(1)根据痰与咳喘的关系,两种药物要互相应用(要辨清咳、痰、喘何症为主)(2)根据致病原因和证型作适当配伍(3)根据痰的性质不同选相应化痰止咳平喘药; 随兼症配伍相应的药。常见到的有形痰分五种—见下表。五痰征象:祛风解痉药痉症半夏南星白附子头晕目眩突然仆倒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喉中痰鸣风痰润燥药阴虚肺燥川贝杏仁枇杷叶口鼻、咽喉、大便均干燥,舌干少津粘少难咯或带血丝燥痰健脾燥湿药湿困脾胃湿阻中焦半夏白附子胸痞纳少呕恶身重困倦苔厚腻脉濡滑痰多易咯湿痰清热药辛凉解表药里热症风热表症浙贝瓜蒌烦热喉痹便结发狂咳痰黄稠热痰辛温解表药温里助阳药风寒表症脾肾虚寒半夏南星白附子畏寒肢冷四肢不举骨痹刺痛咯吐清稀白痰寒痰配伍兼症选药特殊表现痰象证重点配伍:1. 化痰药配伍健脾药的道理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也是致病的根本所在,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若脾脏有病或脾气本虚,运化无力,使水湿不利停聚而为痰饮。所以在治痰时,要注意配健脾药。《景岳全书》:“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就是这个道理。2. 化痰药配伍行气药道理:痰涎滑利,流动不居,随气升降,故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惊、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甚穷也”。痰随气的升降无处不到、痰聚则气滞,气顺则痰消,故在祛痰剂中宜灼加理气之品,以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痰易清,故《证治准绳》中庞安常说:“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半夏《本经》1. 燥湿化痰:(1)湿痰:----治湿痰之要药—二陈汤(治痰祖方)(2)寒痰:----配干姜、砂仁以温中祛痰;(3)热痰:配黄芩、知母、瓜蒌等清化热痰药。(4)风痰(无形痰)—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术,麻)2. 降逆止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止呕药(1)寒饮呕吐: (痰饮呕吐偏寒者)---小半夏汤((2)胃虚呕吐:---大半夏汤()(3)胃热呕吐:配黄连、竹茹等清胃之品。(4)妊娠呕吐:配苏梗、砂仁、竹茹等。

中药第20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001223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