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歌德以及《浮士德》生平与创作1749年8月28口,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亲是一个严肃的人,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乐观的人。地震事件对于歌德所产生的宗教观念上的冲击:“这男孩一再地听到关于地震的各种招息,他感到非同寻常的惊倍。他在听人宣讲第—信条时曾经感到,上帝这位天地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是如此的明智和仁慈但这时,这上帝却让正义的人和非正义人在地震中同时毁灭,而并未表现出哪作一丝一毫的父爱来。这个小男孩的幼小的灵试图弄明白他所得到的各种印象,这当然只能是徒劳,是根本办不到的。”战争的冲击:对于庸人意见的摈弃。歌德于1765年l0月3日到达莱比锡,他觉得自己象“—个挣脱丁锁链的囚犯,并打算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莱比锡大学养成了一种通过艺术来化解呈现内心冲突的的习惯:“就这样,使我整个全都不能摆脱的这个爱好便从此开始了,这爱好就是:把使我快乐或痛苦的、或者使我身心贯注的东西变成一幅画、一首诗,并借以安慰我自己,使我对外界事物的理解更加准确,从而也使我的内心平静下来。可能我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这种J能,因为我的本性总是使我不停地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1770-1775),参加了在德国涌起的“狂飚突起运动”,在这时的创作是充满激情,渴望自由,反抗一切压迫的,代表作品有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抒情长诗《普洛米修斯》;《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到达维茨拉尔之后,不久便认识了驻这里的布来悔公使馆的秘书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以及他的未婚妻夏绿蒂·布芙,并与他们建立丁真挚的友谊。这位公使馆秘书后来需写了一篇对歌德的性格作十分详尽和十分深入的思考的文章。歌德同他及其未婚妻之间亲密得几乎不存在任何界限,他们在一切方圆部互相十分信任。但是,歌德对绿蒂的好感口益加深,最后甚至达到了狂热的地步,这使得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于是,歌德只得按照麦尔克对他的劝告,“在不可忍受的情感发展到必须把他从这里赶走之前,于9月份就已经决定离开这里返回法兰克福。”以及随后的几件事促使歌德写出了《维特》(1774)维特的形象以及意义:体现了内在自由精神的蓬勃以及现实的无力。创作的第二个阶段(1775-1794),在这一个时期,歌德先是在魏玛公国里担任首相职务,努力工作,渴求改良,在此现实性的、务实性的工作中,歌德对于自己早年的激情和个人自由开始发生动摇,而转向一种追求“客观性”美学和富于理性以为的新的美学思想,在其作品中开始表现岀一种宁静、安详、克制的韵味。在1784年秋,歌德怀着改良失败的失望心情离开了魏玛,不辞而别逃往意大利。意大利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与他正在形成的新的文艺思想极为合拍,从而最终形成了他的古典主义美学主义思想。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哀格蒙特》。以去掉主观性的方式去观察——“我把握着这样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去掉主观性,而只接受那完全自然存在着的客观字物。我忠实地遵循着这个原则……”创作的第三个阶段(1794-1805),在这个时期,歌德结识了席勒,两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两人的合作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文学高峰。两人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追求古典主义。在这一时期创作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的
第三节 歌德以及《浮士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