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探索2011-4-1411:19:00来源:南京民政信息网进入21世纪,我国将迎来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和谐社会的平安创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本文结合秦淮区实际,就影响社会平安的老龄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即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进行初步的探索。一、秦淮区养老事业的现状秦淮区是南京市旅游、文化中心,辖5个街道,47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现有户籍人口约25万人,,%。老年人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秦淮区委、区政府对老年人问题十分重视,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年人受益”的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有力推进了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区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先进单位。1、建立“家庭养老院”,以老年家庭为基础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社区通过对生活在社区里的老人走访,分门别类地帮助老人们联系专门的为老服务,如家务家政、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基本服务和专业服务两种。基本服务包括提供一日三餐饭菜采购、烹饪、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各种日常生活需求;专业服务不仅要满足于让老人吃好、住好,还要满足老人在康复、护理、精神等深层次方面的需求。投入50万元,建成了区老年配餐中心,为全区123名70岁以上的特困独居老人,开展政府送时服务,为全区462名60岁以上困难老人安装了“安康通”。2、建立“社区养老院”,以社区托老站为依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2002年以来,在全区实施社区建设“五个一”工程,先后在各社区建设了社区服务站、健身活动场所、图书阅览室、卫生服务站等场所,并对各社区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这为社区养老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在全区建立了47个社区托老站,社区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为老人们提供各种康复咨询、休闲娱乐、学习等服务,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促进了社区和谐。在人员配备与管理上,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注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养老不仅有效利用了社区内各种资源,同时推动了社区建设向纵深层面的迈进。3、建立“社会养老院”,以社会机构为补充开展社会养老服务。局领导对社会养老机构一手抓扶持、一手抓规范。一是对新建的养老机构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福利性养老机构。二是加大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各种社会资源参与。三是严格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福利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老年群众的合法权益。目前,辖区内老年福利机构已达17家(其中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10家),拥有床位1169张,在院老人951人,%,提前完成并超过南京市“十一五”末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22张的目标。从全区老年人养老方式来看,当前仍采用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为主。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代际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无论商品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家庭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仍然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因为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但是,随着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功能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家庭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有所减少。子女数量的减少,核心家庭的增加,子女离巢时间的提早,使子女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养老资源的需求在增加。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空巢家庭老人的精神慰籍问题变得日益迫切。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社会化的养老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种是进入社会养老机构,一种就是居家养老。所谓居家养老,指的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一些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就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在于,家庭养老的实质是完全由子女来提供养老功能(包括经济的
南京秦淮区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