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项目赫鲁晓夫(50年代)勃列日涅夫(6、70年代)戈尔巴乔夫(80年代中后期)背景、目的内容影响阅读教材,制作成表: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斯大林的逝世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农业(突破口)扩大自主权、减税提价、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经济上“加速战略”;政治上,(1)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使苏联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改革失败,政局陷入动荡、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等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第二层次: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结合上表思考:1、(1)三次改革要解决的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打破斯大林模式,纠正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2)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该死了。”你知道他们执政时期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吗?农业、重工业、政治领域(3)结果如何(2)从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怎样的特点?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第三层次:重点知识深化(理解)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二: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苏联汉学家齐赫文后来就对中者说过,赫鲁晓夫也曾尝试改革僵化的经济,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自留畜,开了自由市场,“你们一反修正主义,他吓坏了,规定自留地上不得种经济作物,别墅不得盖两层,自留畜不得超过一头带小牛的奶牛,自由市场只能出售自产的多余农副产品……”——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请回答:(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2)结合教材,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实验、严重脱离实际、瞎指挥;改革急于求成、实行冒进政策;改革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方向,不能长期坚持;在全盘否定斯大林后继续搞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等等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教学文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