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原则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发表时间:2012-9-1316:19:44 来源:北大国培网站 访问次数:1272 我们说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那么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 刚才我们说了诵读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手段,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所以,阅读记诵是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阅读记诵,不仅指有声的朗读记诵,还包括无声的默读品味;不仅指课堂上有限的阅读朗诵,还包括生活中无限的阅读积累。运用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咏品味作品意蕴。然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读的目的是为了体悟作品内在的情感,而对作品内在情感的体会又会反过来促进诵读的效果。因此诵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意蕴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感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淡化教师的讲解,首先应该淡化对字词句语法的讲解。对字词的认知能够放在学生预习阶段,在课堂上老师能够通过学生的诵读情况了解他们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对诗句的学习应避免采用翻译的方法,因为翻译会使诗味荡然无存。其次,教师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否则就会造成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在底下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场面。 当然,淡化老师的讲解,不是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只要学生自己读就行了。而是说老师应该注意讲什么?该怎样讲?比如说,对作品字词的讲解,需要老师讲解的并不是字词的表面意思,这些学生通过查字典就能够了解。而应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方面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也正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老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领、启发、点拨。如何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如何引领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解读、欣赏作品?如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作品丰富的意蕴?该在什么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施行的。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则是教师对教学文本,也就是对诗歌作品的深刻领悟和理解。 2、要重视对作品的“密咏恬吟”与默读。 遵循阅读记诵的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呈现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是出声的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默读。朗读从读者发声的高低又能够分为“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两种形式(见前引曾国藩语)。叶嘉莹先生解释说:“大抵一般而言,高声朗读之时声音占主要之地位,因此读者所得的主要是声音方面所呈现的气势气概,而在密咏恬吟之时则声音之比重较轻,因此读者遂得伴随着声音更用沉思来体会作品中深远之意味”[4]。虽然许多老师十分注重对作品的朗读,但实际上重视的只是高声朗读,认为读的声音越大越好。而对更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更为自由、自然的低声吟咏——“密咏恬吟”却重视不够。殊不知“密咏恬吟”恰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和再现
古诗教学原则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