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靠什么?坚持硬实力(军事和经济)和软实力(思想文化)并举的战略对外制定整体的大国外交战略:军事力量和经济文化力量协同发展对内确立新的发展观: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举,即把国家制度建设纳入大国崛起战略,把单纯的经济建设转变为国家制度建设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政治与公共性是什么关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于政治概念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类解释就是“管理性解释”。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的两个特性是公共性与管理性,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的两重性。从公共管理政策的角度讲:政治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从公共管理协调的角度讲:政治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从公共管理参与的角度讲:政治是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途径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政治哲学(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主要运用哲学思辨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以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政治科学(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如对选举、投票、民意调查、政策绩效的分析与评估等。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儒家思想特点,说明孔子“政者,正也”的含义。“政者,正也”,即:政治具有教导、指正之意。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通知,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治国之道为核心,其特点是“伦理与政治不分”,即“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天下”。修己治人在儒家看来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即:治人必之修己,修己必归结于治人。孔子认为,“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即:“政者,正也”。说明儒家政治观念与自由主义政治观念的差异。(1)产生背景:儒家政治思想出现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旧的奴隶制分封政治秩序受到破坏,社会政治出现大变动,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情况下产生的。自由主义政治观出现于欧洲工业化过程中,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工业化中产阶级的愿望。(2)代表阶级:儒家政治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代表和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自由主义政治观代表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利益。(3)核心原则:儒家政治观念的核心是研究君主治国之道,即“仁政”,君主治国应修己治人,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自由主义政治观念的核心原则是个人主义思想,即社会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样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如何理解政治研究与规制“公共权力的关系”?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集体生活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从“公共权力”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分别为:(1)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合法性基础:关于“公共权力的起源”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神权说、强权说、社会契约说、功利说、进化说等;关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即“为何服从”,有如下几种说法:服从它是出于神意,服从是出于功利的计算,服从是出于无奈,服从是出于社会契约,服从是出于风俗等。(2)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即如何安排和处理政府权力和个人权力的关系。进一步而言,涉及国家的权力范围、社会的自治范围、个人的自由范围三个层面的问题。“有限政府”“公民社会”“个人自由”代表较为温和的方案;“集权主义”“无政府主义”代表较为极端的方案。(3)公共权力的构成和组织形式:国际层面:双边、多边跨国权力模式;国家层面:分权—联邦制,集权—单一制;政府层面: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关系模式——总统制、内阁制;政府分支机构层面:科层制;非政府集体组织层面:独立和自治性会员制,等。(4)公共组织的运行机制:两种对立的模式:“人治”与“法治”;“民主”与“独裁”。具体表现为不同层面上不同机制:党派竞争机制、选举机制、限选机制、官僚负责机制、文官中立原则,等。(5)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不同制度比较,区分不同事物性质,采用不同手段,针对不同事物采用不同决策机制:专家决策、民主投票,等;个人意志如何转变为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针对以上关于公共权力不同方面的研究,在对现实政治生活提供不同解释和评价标准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设计思路,最具对比性的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方案。如何理解政治设计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思路的不同?理想主义者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本善,如果人变坏,是因为环境不善,或跟人学坏。所以要通过改善环境,或加强教育,使人“弃暗投明”。对公共权力多持肯定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偶尔
十五讲课后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