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慈孝文化特色学校策略研究》工作报告——渝北区多宝完小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家庭结构变化迅速,独生子女比例加大,溺爱现象严重,留守老人剧增,隔代教养普遍;学校传统德育忽略,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道德失衡现象,青少年首当其冲,思想迷惘,道德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也一度出现了重智轻德现象。“慈孝”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孝”字。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有了孝的观念,孝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种观念首先直接来源于血缘亲情。这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对于父母的生育培养,作为子女后代,自然要生出一种还报之心,孝敬之情,即人类学家通常所说的“反哺”现象。“羊知跪乳”,鸦知返哺”体现着母亲对子女的慈祥关爱。所以《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与生俱来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过程。因此,孝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抛弃德的传统美德。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尊敬不孝顺父母,有的甚至顶撞、对抗父母,在广大农村,成年人不善待老人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建设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传统美德,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此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习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渝北却区古路镇着力打造慈孝文化,创建特色乡镇,围绕“孝老爱亲”和谐家园开展新农村建设,“我陪父母走古路”打造慈孝古乡村旅游,开展“争当慈孝模范”大家评,“慈孝教育”进学校,进社区活动。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孝道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等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继承和发扬长辈们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促进学生文明礼仪,诚信友善的道德教育效果,加上重庆市下达了建设人文校园的通知要求,我们确立了《建设慈孝文化特色学校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于2012年12月经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渝北区教育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YBJK2012-4)。我们以此课题为载体,狠抓学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学校办学效益逐步提升。二、研究过程(一)本研究的实施步骤课题成立至今,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付出了许多努力,走过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下面我就此课题的研究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梳理。第一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3月)准备阶段:.第一时间,我们成立了由周校长任组长的学校中心课题组;.课题组成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分散,集中查阅、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进行课题论证;.为了真实地了解我校师生的责任心状况,我们开展了师生责任心专项调查研究。形成《渝北区文多宝小学师生“慈孝”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我们特邀请渝北名师专家队伍现场召开开题会,
《建设慈孝文化特色学校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