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主要精神有以下十个:一、全会为什么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第一,从战略高度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大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第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必须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第四,实解决目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二、《决定》是怎么形成的?《决定》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后。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扣除重复性意见后为1498条。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对《决定》进行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稿子。三、《决定》的着眼点是什么?第一,什么是文化?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第二制定什么样的目标? 《决定》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努力做到既立足目前、又着眼长远。第二,制定什么样的目标?《决定》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努力做到既立足于目前,又着眼长远。第二,解决哪些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三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四、怎么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二是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
七一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