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代郑玄注:“献,贤也。”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1964《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80年代的讨论。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以古籍为主;现代以多语种文献为主(2)研究内容:前者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主,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动态的揭示,主要是文献搜集、组织、传播、检索的理论和方法(3)专家群体:分别形成“古典”、“现代”的两支队伍相同:(1)研究对象:文献——知识载体(2)研究文献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规律可循(3)根本任务: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4)研究工作中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内容,优点,缺点源流:古典文献学是校雠学的继承与发展内容: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优点:对校雠学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推动了新时期文献学的发展。缺点:构建的学科体系虽然庞大,但核心是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对象:以一切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载体研究:包括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2、整理利用:包括文献生产、整理、揭示、传播、收藏和利用等的社会运动过程,文献价值及其实现、文献与文化学术的关系等方面。3、历史研究:包括文献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等。4、基础理论:如文献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文献学史等,一起构成动态的有机整体。存在的问题1、文献学的理论研究薄弱,关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仍众说纷纭,分歧较大2、学科体系的构建还需大量研究成果加以充实和支撑3、文献观、文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