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感悟素质教育以“德”为本。但传统的品德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变化,使学生学到的只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汽泡。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同时克服现有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让课程更适应儿童的需要和特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低年级阶段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正是这一改革的一个大胆尝试。《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新课程非常注重孩子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行为与习惯的养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通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三条轴线,构造孩子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的儿童生活,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夯实基础。随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新课程就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种开始生根了,我校也全面启动了《品德与生活》的课改实验,随着课程的实施,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页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色。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谈点自己的感悟。一、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催促、转化、统领的角色。如同工厂生产零件,所出来的产品是整齐划一的规格,不能出现次品,也不要求出现极品。而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师道尊严,更将教师塑造成两个对立面。作为教师仿佛只有“为我独尊”才能“传道授业”,而孩子,更是从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家长就会谆谆告诫“要听老师的话”。时代在前进,民主的教育观念也时时冲击着古老的华夏大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服务,把他们看作是具有完整人格的“小大人”,为孩子努力创设活动的环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合作伙伴。由于和孩子们的日渐熟悉,课后,孩子们经常和我拉拉小手,说说笑话,讲讲故事,让我真实地感觉到这种师生间的关系是亲密的,是和谐的。二、教学环境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新课程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要求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也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就是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选的题材都是来自于儿童生活,来自于他们所喜欢讨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