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文化的传承一、同仁堂历史沿革简况 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在自家创办同仁堂药室. 乐显扬祖籍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明永乐年间,其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乐显扬自幼聪敏,为适应大城市医药需求,精研医药理论,造诣很深,通过不懈努力成为清太医院吏目,从而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乐显扬在管理太医期间,收集了大量的宫廷秘方、太医良方、古方、民间验方,加上祖传的秘方,这就奠定了他在康熙八年创办同仁堂药室的坚定基础。乐显扬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把创办药室作为济世养生的高尚事业,这就注定了同仁堂日后必将声誉鹊起。清朝时期,同仁堂一靠产品的优良品质,二靠皇室的鼎力支持,虽然也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但金字招牌始终得以保持。清朝灭亡之后,经过民国战乱、日冠侵华,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直到解放前夕,同仁堂虽然牌子依旧,但经营状况却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新中国成立,给同仁堂带来了再度崛起的机遇。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劳资双方共同努力,成药产量迅速提高,销情十分畅旺。仅两三年时间,同仁堂不但恢复了元气,而且产量和利润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1954年,同仁堂第一批申请了公私合营。当时的经理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先生思想开明,善于经营管理,在职工中威信很高,在北京市工商者中也拥有一定的声望。乐松生历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并于1955年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28年间,同仁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发展步伐,但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与影响,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仍处于一种被动的、低效率的发展状态中。同仁堂集团,1993年被授予自营进出口权;1995年被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成为集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于一体的企业法人实体,这些都为同仁堂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整体优势,加快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外部条件。 1997年,同仁堂集团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剥离部分绩优资产,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标志着中华老字号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部分资产,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同仁堂科技的香港上市,为同仁堂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同仁堂文化建设情况介绍三、在现时期主要从六个方面继承和弘扬同仁堂文化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厚的文化气息感人至深,可以说同仁堂的历史是文化和经济交相辉映的历史,透过同仁堂浓厚的文化,就可以理解到底是什么使同仁堂跨越三个世纪仍保持青春。实践使同仁堂人认识到,只有把优势的文化传承下来,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使优秀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同仁堂文化具体有六方面内容同仁堂文化的质量观、信誉观、人才观、形象观、人和激励观和创新发展观。(一)同仁堂文化的质量观。形成原因。同仁堂文化质量观形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另一个是同仁堂外在压力。这外在的压力就是皇权的压力,因为是为皇宫内廷制药
同仁堂文化的传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