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访鲁迅故里.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访鲁迅故里语声很低。一片肃穆里,谁忍心惊扰一颗长眠着的魂灵?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这就是鲁迅故居,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后恢复旧观,原来的家具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人们只能站在门口,向里急切地张望,巴望着找到先生当年的身影。 再过几道曲廊,便来到一个两亩光景的园子,它有一个诗意化的名字——百草园。百草园里没有草,碧绿整齐的是菜畦,皂荚树是新栽种的,并不高大,枝上飘着些怯生生的绿叶。桑葚还没有红,绿绿地透过叶片,逸出枝外。石井栏也不光滑了,风霜雨雪的侵蚀,使得它苍老不堪。没有油蛉在低唱,也没有蟋蟀在弹琴,不知那轻捷的叫天子是否常来,还驼着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的童心窜向云霄?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站在这一片园子里,谁都会发出一声惊呼:“这就是百草园吗?”在江南,随便找一处园子,都要比它气派、漂亮。然而,神色匆匆的游人一到这里,就都停下,四处徘徊打量,似乎在某个角落,便可拾起一枚童年鲁迅淘气的足印,甚或捕捉园子里令人魂牵梦萦的神奇魔力。但事实是,百草园只能是符号,是戏台,故事被牵扯在历史的另一端。 不由想起三味书屋了,谁让鲁迅先生把两个不相关的事物硬生生地捆绑呢? 急急离开百草园,向东不到半里,便是三味书屋。何为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屋坐东朝西,显得极暗,一进书屋,便被阴冷、窒息笼罩。正中墙上,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匾额下面有一幅画,画面是一只梅花鹿伏在古松下。“伏鹿”即“福禄”的谐音,松则取意长寿,整个画面闪烁着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的光辉,古士人读书为求仕的唯一追求在这里赤裸裸地呈现。墙壁左右两边的木柱上,挂着一副木刻对联,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弟”,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这里虽然没有孔子的画像,但所宣扬的仍然是诗书礼乐、孝弟仁义之类的孔孟之道。再下面摆着寿镜吾老先生的书桌,“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他那朗朗书声依稀传来,再想到孩子们趁机偷偷溜出寻蝉蜕、捉蚂蚁的诙谐场景,令谁都会开心一笑。两旁依次排着学生课桌,我的目光不禁落在南边靠墙的那一张,这就是少年鲁迅初次求学的课桌,由于一次迟到受先生责备,他在书桌的一角深深地刻下一个“早”字。这个“早”,如一声滚滚春雷,开启了一个儿童求知若渴的心扉,又如一记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一位莘莘学子的人生之路。 1902年,鲁迅远赴日本东京留学,因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作为,又转学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然而在这里,他遭到了匿名信的侮辱,在这里,电影事件让他看到了中国国民的愚昧与麻木。一个弱国国民的无奈与辛酸涌上心头,他毅然决然弃医从文。仙台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有人说,绍兴是周树人的故乡,而仙台却是鲁迅的故乡。 能以锐利的目光洞察病态社会,并为病态社会寻求医治良方,几乎是文人的共性。陶渊明因此构想“世外桃源”,托马斯憧憬“乌托邦”,柏拉图构思“理想国”。于是,鲁迅先生用笔去撕裂旧制度雍肿腐朽的外衣。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广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他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孔乙己》、《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祝福》等名篇,批判的矛头直指旧制度本身,对权势者和伪君子他深恶痛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访鲁迅故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vip_133_cool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0-02-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