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什么是亚健康?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第二状态”。亚健康是指处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即机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主观上有不适感觉,是人从健康到疾病的中间阶段。亚健康的特征是患者体虚困乏、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为: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亚健康状态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慧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愉悦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出现。前者是从宏观上要求人应该达到的可能状态;后者是指对未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防御与抵抗。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多,目前比较多用的标准是:;,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美国生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映十分强烈,分泌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什么职业的人生气最多?)俄罗斯的兹马诺夫斯基经长期研究列出一个健康公式: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烟+嗜酒因此,健康幸福快乐长寿,很重要的一条是及时调节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健康。*白黑纯白浅灰色深灰色纯黑人员健康人格自信心高适应力强各种由生活人际关系压力而产生心理冲突各种变态人格与人格异常与障碍之人精神病患者服务人员无需心理咨询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医师心理门诊大夫精神病医生服务模式无需咨询心理学模式临床心理学模式医学模式*●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在健康与非健康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不是明显的病态,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的快乐感、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心理健康不是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是心理疾病和“第三状态”的反面。它是指“智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勇于面对人生”的一种和谐状态。克服“第三状态”就是心理健康。*二、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意义教师影响的学生的人格特征*(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包括对学生的人格、认知、情绪、意志、态度、兴趣、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