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符号学索引》培养着我研究问题的胸襟态度,使我优化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西方知识论笔谈》、《现代和后现代价值观的追求》帮助我形成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观点。《话语中的熵》告诫我去陈言,出新语。自然,研读和追问最勤的是“实践”这部书,有时整天整天地观摩听课,交流共享,让人永葆学术上的新鲜感。我在课堂产生的灵感和问题意识以及获得的教益是任何文本阅读都不能替代的。十年研读与追问相互作用,凝结成数十篇论文,直到2008年出版专著《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初步形成了自己关于新课程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课堂教学理想。二、解构与建构研读课标,检阅文献,重在获得思想和灵感;在课标和教学之间架设桥梁,实施教学,面I临的则是传承、解构和建树。十年磨砺,我在语文教育领域主要积累了下列见解和主张。语文课程观。语文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因为它没有作为学科要素的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当然也就没有隐含在知识系统背后的独特思维方式。所以试图以科学方式定义语文,从原点上就是一个悖论。解读课标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我认为,语文课程通过读写实践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建构其人文精神,它是一门具有独特功能的育人的课程。笔者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只要从“育人”的视角解释语文,建构语文,语文教学的一切领域都会出现新气象、新面貌。语文教育观。从上述课程观出发,我的语文教育观念和路径就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第一,增容语文教育的价值系统。说语文是育人的课程,首先是育什么样的人。统而言之,是培育符合“三个面向”精神的人。因此,我呼吁“尊严和幸福、理性和宽容、诚信和责任、理解和关爱、生命意识、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应让这些观念像“爱国爱家、团结奉献、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勤奋向上”等价值观那样,发源于语文教育,经由学生的生命实践,内化为行为习惯。第二,我的语文教学理想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有人”指关注学生的尊严,满足其心理和发展需求;“有书”指把学问做好,掌握课程内容的逻辑。两者之间是思想与学问的关系,目的和路径的关系。课程是跑道,育人是指向蓝天的飞行。因此,我反复倡导,语文教育研究要从“书”和“人”这两个具有原点意义的载体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路径,而不要在不值得思考的问题上耗费生命。第三,语文教育的要害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质量决定着语文教育质量,因此,要把我们的兴奋点和智慧转移到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上面来。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首要环节。传统的文本解读的最大弊端是用一套强大、顽固、僵化的概念系统“套解”文本,或搞“六经注我”,造成语文教育的肤浅、平庸和苍白。针对单一的阅读视点和线性思维方式,我以自己的主张和示例,提出四种阅读视点——社会学视点、文化学(特别是人文文化)视点、审美视点和文章学视点,三种思维方式——原则性思维、技术性思维和情景式思维。用这些原则方法根治文本解读痼疾,对语文教学内容实施深度影响。第四,创设平凡、真实、快乐的语文课堂。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平凡、真实、快乐的,让语文教学从以概念崇拜为主要特征的泛神崇拜的半空中尽快着陆。语文学习应该用一个个真实有效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孩子们进入文本中的思维空间和生活情境,在课堂上产生切身的体验和不能拒绝的感觉,生发理想和
思考即魔 思考即佛.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