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P32、P33内容。本课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答。2、掌握取近似值的两种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重难点:1、用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做一做”。例11教材分析:(1)三年级下册已学习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连除解决的问题。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这类问题的应用比较广泛。(2)例11是知道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求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引起重视。这道例题的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小男孩是用“先算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来描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的,而不是停留在“÷3,再除以7”的描述方式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并且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参与完成。(3)“做一做”也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和例11一样,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例11教学措施:(1)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3)在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中,重点都要落到解题方法的分析上。“做一做”。例12教材分析(1)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