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讲故事、谈话)、社会(家乡、祖国、情感)、健康(保健和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科学(自然和数学):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形式和评价。、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教师的角色定位):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游戏性、整合性。: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由教师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然后生成主题的活动。: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心理环境。:自然、朴素、美观、安全、亲切、适合。:幼儿参与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数学1.(简答)数学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提高智能水平答:数学教育是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结构和幼儿的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直接、密切的联系。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广泛应用性的特点,即使是幼儿掌握粗浅的数学概念,也需要他们将感知到的材料,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智能水平。(一)关于知识的分类与建构将儿童所学知识归为三种不同类型:社会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理知识。(二)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简答)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进行主体的自我建构。3.(选择)皮亚杰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的主张:提供实物让儿童操作;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强调儿童学习过程的理解与顿悟。4.(简答)列乌申娜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1)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于发展的基础。2)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3)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形式:操作、游戏、小实验。4)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5.(选、填)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1)从具体到抽象。2)从个别到一般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4)从同化到顺应5)从不自觉到自觉。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简答需要名解+123内容)1)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对集合的笼统感知。2)感知集合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与必要的感性基础。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数量分类。按包含关系分类:具体概念的分类;一级类概念分类;二级类概念分类。按物体的特征差异数量分类:一个特征的分类;两个特征的分类;)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2)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3)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就是将具体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选、填):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填)采用“计数”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按范例数量取物或按数字取物,练习巩固基数概念。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数量,练习巩固基数概念。采用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顺数、倒数,让儿童掌握自然数列。通过操作或游戏法,让儿童掌握单数、双数。13.(填、选)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是学前阶段儿童运算最经典的特征,学习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述应用题和集合图(集合图被广泛运用)。;经历配对—指认—命名的过程。:(1)按次序规则排序:物体量的、数量多少、外部特征;(2)按特定规则排序16.“量的守恒”概念的教育方法(填)运用变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添加干扰因素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用数表示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利用等分数学,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利用自然物直接测量的方法。18.(填)时间具有流动性、抽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19.(填)认识时间概念的特点:1)主动性2)含糊性: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3)易受生活
学前教育上岗证设计.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