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大纲?主要讲述如下问题:?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来由?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四、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五、教师职业倦怠的修正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来由?人们为了说明一些事物或现象,杜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来描述。?于是,人们获得了一种信念:如果出现了一个词语,那么它就表示一种事物或现象。?然而,很多时候,即使没有相应的事物或现象,人们也能杜撰词语来描述,就像这样的词语描述的事物或现象的确存在一样!?更多时候,一种事物或现象的确存在,人们也杜撰了相应的词语来描述,但是,词语却未能准确地、恰当地表达这种事物或现象。?而通过词语来理解相应现象的他人就难免要陷入误解误用的境地了!?其实,我们用的很多术语是比喻性质的,现在有个概念来说明这种现象:隐喻。?既是隐喻,那就只是对事物或现象的近似,并非对事物或现象的准确描述。?现在,我们回到正题:教师职业倦怠。?显然,这六个字是一个专门用语,是人们用来描述一种所谓的现象的。?因此,有必要看看它是如何杜撰出来的。?从文献很容易发现,教师职业倦怠来源于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这是他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我们现在叫做职业倦怠的词语,其原文是burnout,望文生义,它表示“烧光”、“耗尽”或“耗竭”、“枯竭”。?1981年心理学家马斯拉奇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2)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3)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有人撰文指出:各种调查资料表明,职业倦怠最易在助人职业中发生,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倦和衰竭。?又说,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而且教师的压力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国外的一些学校心理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的“燃烧度”(为职业献身精神,疲劳度)远远超过护士;?教师逐渐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生理健康,使其工作士气和激情受到损耗,并成为教师厌教、教育水平难以发挥以及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对教师身心的伤害。?另外有人指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当然,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国内还有其他说法,这里不去讨论。?值得思考的倒是“倦怠”这个词语。?其实,国内也有人将burnout译为“枯竭”,相应地,将“职业倦怠”译为“职业枯竭”,将“教师职业倦怠”称为“教师职业枯竭”。?仔细体会,“教师职业倦怠”更强调教师的主观层面,强调教师的“疲倦”和“懈怠”;?而“教师职业枯竭”,则突出这种现象的客观层面,不是教师主观上要“懈怠”,乃是客观上“耗竭”了!?所以,我更想用“教师职业枯竭”来描述这种现象。?无奈,更多的人用“教师职业倦怠”一词,不用这个词语反倒不像在讨论此种现象了。?无论如何,这样的标识本身对人们是会有重要影响的。?它也已经成了一个标签。?一个方便人们描述问题的标签,同时,也是一个消极的标签!?由上可知,“职业倦怠”最初其实是用来描述企业里的人员,而非针对教师的。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人撰文称,具体说来有三种表现:?(1)生理上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2)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3)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典型语言形式是“混饭吃”,害怕产生或避免参与竞争,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又有人撰文称,教师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为:?(1)降低职业价值,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其典型的语言形式就是“混饭吃”;?(2)缺少职业效能感,成功的体验甚少;?(3)强化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4)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没有热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
讲座大纲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