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沥青路面养护的思考.doc齐胜路(齐嘴至庐城段)沥青路面养护的思考庐江县农村公路管理局邓立龙摘要,介绍县道齐胜路(齐嘴至庐城段)线路概况和病害状况,并通过病害成因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养护的意义和建议。1、 线路简介齐胜路(齐嘴-庐城段)是我县主要干线公路之一,县道编号X067,在干线公路中起着重要连接作用,是庐北沿湖经济带通往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的重要道路,是庐江县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庐江县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和纽带,2003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在老路基础上完成了该路的改建,现标准为三级公路,设计年限为10年,路面宽7M,路基宽9M,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路面结构大致为:石灰土、泥灰结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碎石基层;4CM沥青油面层。2、 路面状况齐胜路的沥青路面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路面病害,早期路面病害主要表现为裂缝,脱皮,浅度车辙和轻微沉陷,随着雨水的侵蚀,温度的变化,荷载的重复作用,局部基层强度下降,继而出现了表面的松散,坑槽、深度车辙、严重沉陷,翻浆等现象。以上这些病害在低温、雨季表现得更为明显,基本上是“一场雨一场坑槽"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对该路投入大量养护经费,病害数量部分路段逐年呈上升趋势,依靠小修养护不能提高好路率,而且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路容路貌无法达到“畅、洁、绿、美”的要求,庐江县人民政府自2008年开始,将安排专项资金逐年分段进行大、中修。3、病害成因分析3・1雨水和低温庐江位于安徽省中南部,介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余脉地带,四季明显,温差大,雨量充沛,春季阴冷多雨、汛期暴雨频多,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齐胜路路面结构的半刚性基层水泥碎石层属透水性材料,而是由于基层混合料自身的干缩和温缩或者施工不慎等原因总会存在一些极细小的裂缝,路面雨水若没有及时排出路面,雨水则通过沥青面层进入基层及缝隙中,而齐胜路的路肩均为土质路肩,路肩土大都属于粘性土,湿涨性强,透水性远远低于半刚性基层,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路面基层表面及空隙中的积水增多,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这些积水形成高压水流,向四周冲击,将基层表面及空隙中的细料冲刷成浆,随着冲刷不断进行,被冲掉的细料逐渐占满沥青面层缝隙,最终细料浆在高压水流作用下,沿面层缝隙唧出至沥青面层,形成冲刷唧浆现象。对只有微弱冲刷,无唧浆产生的路面冲刷现象,其冲刷作用对路面的破坏较小,对路面近期使用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影响路面使用寿命;冲刷剧烈,且伴随唧浆产生的路面冲刷唧浆现象,则对路面的破坏作用较大,造成路面早期破坏。随着冲刷唧浆周而复始地进行,沥青面层下的基层逐渐被有压水淘空,使沥青面层下陷而在原沥青面层裂缝两侧产生新的裂缝,形成局部低洼直至坑槽、翻浆。低温季节破坏的主要形式是裂缝,低温季节产生的病害如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路况没有得到维护,必将在雨季时加重发展,形成雨季病害。若在低温季节,雨量过多,持续时间长,两种病害会交替发生作用。2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及超载运输根据资料,2003年齐胜路各类货车交通量约为750辆/昼夜,各类客车交通量约为432辆/昼夜。至2007年,各类货车交通量约为1049辆/昼夜,各类客车交通量约为1068辆/昼夜。另外,各类货车严重超载,这些重车多走行车道,从而导致行车道病害尤为严重。可见,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货车严重超载也是齐胜路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3・3配套设施不齐全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路面、路基排水设施没有及时配套,如16K+500-18K代桥街道24K-25K+500三叉街道段没有相应的纵向排水设施,一遇雨天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路面积水现象,如前所述雨水对沥青路面的损坏作用是勿用置疑。由于齐胜路是分段设计的,不同路段的施工质量,施工工艺是不一样的,施工质量差的路段,病害出现得较早。,虽然探索积累一些养护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养护技术水平比较低,有关养护人员对沥青路面病害的掌握水平还不高,路况数据采集人为因素偏大。不能根据沥青路面不同病害,在不同情况下选用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修补,不能提供准确的路况数据信息,从而无法采用提前养护和修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养护经费不足。目前我市公路养护按标准公里拨付养护经费,而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由于使用热沥青混合料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气温低,拌和炉无法使用,或者用量少,开炉不合算等,所以难以做到路面出现坑槽后及时挖补,对于一些性能良好的新型材料(如冷补材料),因价格高于常规的热拌沥青合料而不能选用,这样使路面破损更加严重。主动养护工作做得还不扎实,事后养护较多,许多早期病害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在养护投入中,预防性养护与病害严重的专项维修和大修工程性养护的投入比例不协调。4、意见和建议1建立路面管理系统提高养护决策准确性路面管理系统包括路面的厚度、平整
【精品】沥青路面养护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