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赏析如何鉴赏古典诗词,是鉴赏首诗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一、看背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应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思想、官职、个性等,做到与诗人心灵相通,充分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诗歌与诗人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情有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人生和事物的看法总是带有时代烙印的。因此,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明白诗人的观点态度是有很大帮助的。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四、看技法:艺术手法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鉴赏不同诗人的作品,或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又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古诗的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在鉴赏时,要具体诗歌言的格调、具体分析。五、看意象:古诗词当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例如: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古迹—怀旧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梅花—傲骨下面,将理论应用到实际,赏析黄庭坚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译文:我也真是一介愚笨的书生,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多少不幸,却总是痴心不改,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地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方。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晚上,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好在身边还有美酒相伴,总可以提起一点精神。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首先看作诗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黄庭坚当时在江西吉州太和县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也就是说,这首诗想要表达自己做官时期的一种心情。再看关键字眼,我认为,全诗感情,集中在一个“归”字上。前面的句子,反衬出了作者归乡的渴望。文章是抒情诗,需要结合具体句子,来做分析。“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意思是终于解脱了“案牍之劳形”,快到外面快阁上轻松一下吧!诗人开门见山就流露了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期如释重负之心,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机会,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晴”,心情是多么的愉悦。至此,“痴儿”似是对自己以往的漫漫人生痴心不改有所感悟,觉得为官太累了,应该放松一下沉重孤寂的心情。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渲染、铺垫和引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的是诗人“倚晚晴”所见。远望起伏连绵的秋山,树叶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也显得更加空旷辽远,澄净如玉的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向远方
登快阁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