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焦作市第十八中学常立夏我了解了很多家长,都说孩子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自己苦口婆心,但仍然无济于事……孩子总难使自己满意,孩子在学校里,总是问题多多,每一刻都需要你在旁边,自己累的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看别人报班,就为孩子报了很多,但是效果不佳,很无可奈何。我也问过一些学生,他们最讨厌父母说:上学是为了你自己;你看谁谁家的小孩学习多好;你是不是不想学了等等,初中学生已经不是婴儿,大道理都知道,那么以上不是激将法,是激起学生的叛逆法,这样孩子和家长就是矛盾的双方,看上去很难调和,其实归根结底,孩子就是没有学习动力,无法进行自主学习。孩子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付出行动。那么我们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自主学习?第一,形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年级越低的表现越明显。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例如,一个学生初学数学,感到很困难;他坚持学习,只是因为他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但对数学本身并不感兴趣,这时他主要是依靠意志来完成学习任务。而如果他经过努力学习,掌握了数学的某些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步对数学本身感兴趣了,这时他不再以学习数学为苦,而以学习数学为乐了。只有在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科目的兴趣。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指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场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⑴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⑵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⑶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⑷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⑸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