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鹤顶=鹤顶红=海鹤=盔犀鸟头胄,不是丹顶鹤脑袋壳子,也不是毒药我国史考:初见于元,盛于明,可制成鼻烟壼、皮带扣,雕刻小动物或山水人物艺术品等。此物今日不经见,但数百年前的中国人并不陌生。原产东亚热带雨林的盔犀鸟,因头胄质地坚实美观,而为人猎捕制成工艺品,并曾以进贡及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名之为鹤顶。鹤顶在元代已入中国,但广为国人所知则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因出产国多以为贡物,故典制不仅在贡国下列出,且还规定了正式的回赐价格。朝贵多用于制杯、腰带等以资赏玩。明中叶后国势日衰,远贡不至,其物逐渐稀有,因而腾贵;至清初实施海禁政策,与产地贸易断绝,在中国遂至绝响。鸟头就是鹤顶红,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毒药,其实是盔犀鸟的头盖骨,这玩意国内没有,都是从外面过来,清朝时候等于一公斤象牙价钱,现在也差不多,其实,就是雕刻材料。但是谈到细腻程度和润泽,大概除了玉石之外能比的了鸟头的根本没有了,骨头有骨纹,象牙有牙纹,木头有木纹,唯独鸟头什么纹也没有,半透明,经过雕琢后抛光出来,通俗一点来讲,感觉像果冻。有一句话叫做一红二黑三黄,红就是这个,黑是犀角,黄是象牙。由此可见这东西的珍贵。产于马来半岛、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等地一千五百公尺以下低海拔森林中,其头胄有犀鸟象牙之称。[2犀鸟科鸟类部分有头胄者,其中多为空心,独此为实心,故能用于雕刻。黑: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然而,关于犀角杯实用鉴赏知识的文章非常稀少。珠宝里的一红二黑三白的黑指的就是犀牛角做成的工艺品!犀牛角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横截面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而牛角呢,有的也有竹丝纹,但绝没有空心管状的鱼籽纹;在牛角的实心的横截面上一般都有一圈一圈的角朊层。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象,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没有这个特征。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其次看柄。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最后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盐水中煮软后可以用手扳动。有些犀角雕复杂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怎样断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笔者的经验总结是:一看刻: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在黑市,犀牛角的价格堪比黄金,其暴利引发了偷猎者疯狂的猎杀行为,同时也为该物种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白:象
鹤顶红,犀角,象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