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文国是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奉天省岫岩县杨拉寨洪家堡子,父亲是个贫农,生儿女很多,赵洪文国一共有弟兄五人姊妹两人,因为父亲穷,生活困难。赵洪文国在十四岁时遭遇过中日战争,二十四岁遭遇过日俄战争,七年前又遭遇了沈阳事变,由于累积下来的对于日寇的仇恨,使这位老太太很快地走入民族革命的战场,成了义勇军的军火输送者,以至游击队的组织者。十九岁出阁嫁给三道虎领的赵玉堂,一个破落的家庭,没有房子,没有土地,同样地穷困劳苦。她相信只要大家能够齐心努力,就一定能使这个破落的家庭复兴的。经过六年的努力,赵氏的小家庭稍微有点起色。一九0四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在辽东半岛发动战争,残害了无数黎民百姓。从一九0五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沈阳事变,赵洪文国的生活就消磨在岫岩县的穷乡僻壤中,她一共生了八个女儿四个男儿,赵侗就是她的第三个儿子,在处理家事时,她主张大家要努力学好,过日子,但她对于钱财绝不吝惜,她主张舍善周济穷人,把小米舍给比他们还没有办法的农民,等家境稍微小康一些,按照一般富人的习惯,是要修炮台以防兵匪的,但她却主张拿钱来周济穷人,她认为这种无形的炮台是比有形的炮台还有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让她知道了战争的惨酷性,在乡间他力劝女子不要缠足,无论男女都要读书,自己的女儿不缠足不穿耳,男女都送入学校。赵洪文国是一家之主,而且颇懂经营,九一八事变前夕,赵家已经从无房无地的赤贫农,变成了三道虎岭有名的富裕人家。“九一八”事变后,儿子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洪文国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将自己的家作为抗日义勇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赵洪文国的三儿子赵侗,九一八事变前夕曾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东北沦陷后,赵侗与苗可秀等人前往北平,组织“东北学生军”。1932年春返回东北,率军加入了邓铁梅的义勇军学生队。1934年2月,又改组成立“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为司令,赵侗为参谋长。1935年7月苗可秀牺牲,赵侗继任铁血军司令。,先后与日军大小战斗百余次。1935年12月,甚至一度组织成立了“辽南临时政府”,赵侗兼任临时政府总裁,并与在中国边境地区活动的朝鲜革命军建立了联系,组成“中朝抗日同盟军”。1937年春,铁血军在日、伪的频繁“讨伐”下陷入困境,赵侗入关到北平寻求支援,但随着七七事变北平沦陷,赵侗没有再回东北,而选择了留在北平重组游击队,活跃于北平郊外。赵洪文国与赵家和东北义勇军之间的关系,就此告一段落。1937年7月20日,赵洪文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他们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了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了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引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热河等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写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在起事的时候,大家就约定了不许爱财,不许祸害妇女,要联合老百姓,抗日到底,家庭被抄不许埋怨,家人被捉不许乱‘咬’!若干人跑进山里去活动,山外就留着这赵洪文国和她的女儿们做交通站,做运输站,做掩藏所,有多少次老太太冒着风雪将枪支藏在山林古墓中,有多少次老太
功过是非任人评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