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孩子的错误通江小学毛美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进行亲切地谈话,是师生在思想与感情上进行沟通的重要方面,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只有当班主任把深入到学生中去这一行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精神渴求的时候,只有当每个学生的脸上因为老师的关爱、激励、理解、帮助、保护而绽放出笑容的时候,班主任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与学生的心交融在一起了。人们常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其实,被人们尊称为“圣贤”的孔子难道就不曾有过错误的言行吗?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在形成道德面貌的童年时代,犯这样那样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再说,学生的错误行为是不可以跟成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的……犯了错误在集体面前受过批评的孩子往往会变得孤独,与同学疏远起来。特别不好的是,他要学好的那种愿望和热情淡薄了,他要做个正直、道德高尚的人的愿望受到了压抑。”面对孩子的过错,班主任要冷静分析原因,看这一过错行为在学生成长中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是无害的淘气行为、习惯上的懒散,还是对他人有害的恶作剧,或者是好逸恶劳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另外还要看到孩子的行为动机中有无合理的成分,然后再加以引导、个别批评和帮助。一些淘气学生整天挨老师的批评,被家长打骂。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惩罚更是五花八门:对孩子没完没了的数落,把孩子吓得一无是处,对孩子的做法看法总是持否定态度,用眼睛瞪学生,不理睬学生,把学生轰出教师,让其长时间站着。或一动不动地坐几十分钟,课间不许学生出去玩,不让其他学生和他玩,学生稍有一点过错就令其“请家长”……惩罚的结果,一是让学生更加自卑,让常常出现过错行为的学生更加自暴自弃,让本来就顽皮的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讨厌学校讨厌学习;二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使学生幼小的心灵产生一种“性恶”的趋向。其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生并非怀有恶意,而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而无意地做出不良行为。”记得有个很能干,智力发展很好,但过分活泼、顽皮的男孩,无意中折断了教室外的玫瑰花。我大声斥责这个孩子,我想竭力使这个闯祸者触及灵魂,接受教训。事后他拿来了三盆花,用心照护它们。他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我想这倒很好,说明我的申斥对
宽恕孩子的错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