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我校电子专业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上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深化课程改革,“双证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就业率;双证型【正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这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重任,而就目前的中职学校来说,基本上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服务功能常常被弱化、淡化。因此,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路,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的成长、就业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因此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就业岗位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我院电子专业对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本文将所获得的点滴经验体会介绍给职教界同仁,以求抛砖引玉。一、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市场推进课程改革 (一)转变课程开发主体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开发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我院电子专业根据调研市场结果,先后增设了《PLC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更好的满足岗位的需求。 (二)推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我校电子专业设计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技术》等课程为核心模块,核心模块相对稳定,体现专业特征;另外又有方向模块,方向性模块灵活多变,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结构因核心模块内在结构和方向模块的多种选择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三)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