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话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日中往往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着不一般的情感。唐朝时期,少年王维飘泊异乡,重阳节曾掀起了他思念亲人的感情波澜。九九重阳即将来临,且让我们品味它独特的节日风情,领略先祖留下的人生智慧。重阳由来《易经》中,「九」为阳数之极。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阳,又称重九。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物候变化。重阳节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这就是古人对天地敬畏的生活智慧。今天,虽然古人九月祭火的习俗已被淡忘了,但是,人们仍然会从自然物候的变化,明显地感受到九月天地之间阳气衰减的事实。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就已提到。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民俗登高是重阳节的中心内容。重阳时节,天气已寒,肃杀的秋风常令人感到人生无常,此时,内心郁结的悲秋情怀,往往成为人们感染时疾的诱因。因此,古人选择出外登高游览,在天高气爽,开阔雄浑的自然美景中,积郁之气一扫而空。放眼四望,心定神清,身心世界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今天,一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表达对祖先恩德的怀念。如是追远祭祀,表达忠敬的孝思,确实是当地民德归厚的美俗。萧瑟秋风中,百草凋零,惟有菊花凌霜开放,因此,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人们心中是「延寿客」、「不老草」,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菊花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袪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因此,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重阳糕是这一时期不可缺少的美味。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配以枣子、杏仁、松子、栗子等辅料。因登高的「高」与「糕」同音,吃糕图个吉利,取「步步登高」、「百事俱高」之意。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其原料多是黍米粉。黍为五谷之长,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代在重阳节,以重阳糕祭祖的习俗渊源。重阳在后世以祝寿节、老人节而闻名。尤其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初九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六十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且为老人添置一口寿粮缸。此后,每到九月九日,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如今这种敬老的美好风俗已经代代流传。今天,重阳节敬老的风俗在全国得到弘扬。我国已把每年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佳节。期望大家趁此佳节,在这段时间陪伴长辈,或秋游赏景,或登山健体
佳节话重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